大鲵

相关tags:

大鲵
两栖纲
中文学名:大鲵
中文目名:有尾目
中文亚目名:
中文科名:隐鳃鲵科
中文亚科名:
中文属名:大鲵属
拉丁文目名:CAUDATA
拉丁文亚目名:
拉丁文科名:Cryptobranchidae拉丁文亚科名:
拉丁文属名:Andrias
拉丁文种名:davidianus
拉丁文亚种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Blanchard,1871)
识别特征
体大,头躯扁平。尾侧扁,约为头体长的一半。眼小,无眼睑,口裂宽大,犁骨齿与上颌平行排列而成长弧形。体的两侧有显著的纵向皮肤褶;头部和体侧有成对排列的小疣粒。成体无鳃,主要用肺呼吸,体外受精。
[分布]主要产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遍及华中、华南、西南等地的十七个省区。目前大鲵资源量较多的产地是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河南等省。
[生物学]一般生活在200~1500m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从我国分布的区域看,绝大多数产在盆地边缘
的中山区和低山区。常以海拔300~800m的高度密集多。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渔民曾有采集到大鲵的记录,其实上述地点并非大鲵产区。大鲵生活的地方,其地质结构最显著的
特点是石灰岩层广布,山地断层发育,褶皱紧密,节理裂隙密于蛛网,新构造运动强烈。山体常高耸挺拔,被河流深切,形成悬岩绝壁,奇峰异洞幽深莫测。这类地方常有大规模的溶蚀洼地,狭长如带的槽谷,岩溶地貌甚为普遍,地下暗河,山泉伏流很多,给大鲵的栖息生存带来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鲵产地的气候,一般来说温凉湿润,降雨量充沛,光照少,云雾多,年平均气温在12~17℃,无
霜期220~27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00mm以上。4~10月多暴雨山洪,雨量较集中,由于各地的地势特异,其气候又有显著的不同。最冷的一月份
气温在3~7℃间推移,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27℃左右。冬季很少有冰冻现象。大鲵生活的水域环境,多在山区的溪河,一般来说,大鲵产地的河流,具有水浅流急,比降大,水位变幅突出,消涨容易,径流量小,洪枯流量差大的特点。全年除汛期山洪和泥石流等特殊情况外,多数时间,河水的含沙量一般不大,常常是清澈见底,涓涓细流。因植被好,河流又多经易溶解的石灰岩地区,河床石
底,砂砾遍布,水的矿化程度高,硬度较大,pH值常在5.4~7.1的范围。年平均水温在7.6~25℃左右,冬季水温比同期气温略高1~2℃,所以河水很
少结冰。夏季水温较同期的气温略低2~4℃,水温年较差小,变化和缓。根据大鲵产地和分布区的调查,多系高山险峻,河边岸柳丛生,环境阴森,交通闭塞,地广人稀,由于植被良好,给大鲵繁衍生息带来了悠然自得的优越条件。河水含沙量小,水质清凉,透明度大,这样使大鲵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和发展自己。大鲵栖息的地方多在山溪河的上游支流中,常有短距离的洄游,成体栖深潭,岩石孔洞多有洄流水的环境。幼体常出没在溪河源头处,
地下阴河和泉流水的出口处约1~2公里的范围。[估计数量]野生大鲵资源不仅数量在急剧减少,而且就个体大小来看,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在湖南,50 年代百斤以上的巨型大鲵曾捕起过三条。70~80斤的也曾捕到过好几条,70年代以后,象上述提到的大型个体就难见到了。所能发现的,绝大多数尾重均在10斤以下。而时至现在,情况又如何
呢?根据湖南环保、工商行管部门1986年在岳阳火车站一次没收的600多斤大鲵,计400多条,最大
尾重15斤的有10条,占总尾数的1/10,为总重的1/4。又1987年3月,在湖南怀化火车站查获一起贩运大鲵的商贩,有大鲵531斤,计323尾,其中10~13斤的9条,占总尾的1/36,总重的1/5,其
余大多数为半斤以下的个体,最小的尾重只三两。由此不难看出,目前保护大鲵野生资源的工作,是个值得重视不能迟缓的严重问题。
[致危因素及现状]大鲵虽分布于较大的区域内,由于忽视了对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致使野生资源量严重衰减,甚至有的大鲵产地濒临灭绝。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长远的生态效益观点,对大鲵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利用。过来,大鲵产地的一些商业贸易部门,为了获取高利润,把大鲵类定为土特产品进行大量收购出口,促使大鲵的人为捕捉量加剧。野生资源的数量日趋减少下降,少数产地大鲵近于枯竭。二、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建设发展改变了大鲵栖息生存的条件。大鲵多栖生于山区的溪河水域,这些地方的河流水资源极为丰富,拦河筑坝,引水发电,进行农田灌溉极为有利,由于这样,往往只考虑到兴利的一面,没有顾及到影响鱼类资源的一面,就大鲵而言,因在河流的上游兴建工程,缩小了它的活动范围,隔断了洄游通道,改变了栖息场所,繁衍生息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以湖南省为例,湘西自治州10
个县,地处沅水和澧水上游,均出产大鲵,1965年
10个县同时在产大鲵的上游支流各建中型水库一
座,由于这样,近年来从水库坝下的河里大小大鲵
踪迹都看不到了。资源基本上可谓枯竭。(当然其中也还有另外的人为因素)三、水域环境遭受污染和人为的滥捕误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向前发展,一些厂矿的废料污水与农业治虫药液残毒大量排入河中,加之河中经常发生炸鱼、农药毒鱼,这样造成大鲵和其他鱼类以毁灭性的灾难。使大小鲵体难以生存。大鲵野生资源的急速衰减和下降,这就向人们和生物科学研究方面提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
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此就有所认识,有关大鲵的习性、分布、用途和养殖等在古藉上的记载就有五十种以上,其记载的内容颇为生动具体。
[驯养繁殖状况]从70年代开始,在国内先后有
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建立了大鲵研究机构和试养场,如湖南桑植县大鲵研究所就是1973年建立起来的。十多年来,这个所在大鲵的人工驯养与人工繁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78年大鲵人工繁殖获得
成功,1980年12月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现场鉴定,认为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确系填补了我国生物科学这方面的空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用人为的方法增殖大鲵资源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现有保护措施]遵照国务院1983年关于严格保护珍贵野生动物的通令精神,目前有些省区相应的颁发了文告,如湖南、陕西、四川等省近年还先后建立了大鲵自然资源保护区,设置了保护区的专管机构,进行这方面的专门工作。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进一步做好保护野生动物条例和通令的宣传,提高对保护野生动物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抓紧落实到实处。
②在做好大鲵野生资源保护的同时,应重视对人工养殖的研究,在大鲵的主要产区,有计划的设置大鲵人工增殖资源的研究机构,国家在经费上要给予安排和支持,以保证这项工作顺利的进行。
③加速大鲵野生资源保护区的建设,为了搞好这方面的工作,国家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应予以重视支持,不要流于形式,把工作落到实处,争取在近期内使大鲵资源的保护做出成效来。
④制定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法规,明确奖惩政策,奖励对资源保护的有功人员,惩罚猎杀濒危物种情节严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