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鹿
相关tags:
驼鹿
识别特征
体型高大的鹿,雄性成体体重可达200~
300kg。颈部粗壮,肩峰高出。头长眼小,吻鼻部膨
大,上唇比下唇长5~6cm;无论雌雄,喉下皆生有一皮肤性颌囊。
分布
是环北极型动物,广泛分布欧亚和北美大陆的北部。我国的驼鹿为其分布区的南缘,历史上分布较广,数量亦较多。现在主要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北部和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尔泰
山区,分别属2个地理亚种:指名亚种A.a.alces,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林区;乌苏里亚种A.a.cameloides,东北大、小兴安岭北部及乌苏里江
流域山地林区。生境与习性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栖息的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的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处和林间沼泽地带活动,绝不远离森林。随季节不同驼鹿常变换栖息地段,如夏季它们多在沿河林、灌草丛生的河谷沼地、山涧溪流处活动。多在夜间进食,在多水的地方既可卧息水中避暑,又可避免蚊虻等吸血昆虫的叮咬。驼鹿的食物主要是植物的枝叶,最喜吃嫩枝条,但夏季却大量采食多汁的水生草本植物。据调查,在小
兴安岭西北的胜山猎场,驼鹿可采食70余种植物。它们主要采食柳、榛、桦、杨树的枝条,这4种植
物的嫩枝叶占驼鹿一年食物量的42.9~67.7%。驼鹿的发情交配期于8月下旬开始,9月中旬是旺季,10月结束。妊娠期240天左右,一般在翌年5、6月间产仔,每产1~2仔,新生幼仔10~12kg,体长
77cm,肩高79.5cm。驼鹿性成熟通常是在第三年,雌性2岁即可参加繁殖,雄性要晚些,在第四年以后。
种群现状
70年代中曾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内蒙的呼伦贝尔盟为9715只,哲里木盟27只;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有3957只,黑河地区2736只,伊春地区1554
只,鹤岗400只,绥化地区143只,含江地区6只,合计约18538只。1987又进行了一次普遍的调查,总数为1万只左右,大致是大兴安岭(含呼盟、哲盟和大兴安岭地区)有6000多只,小兴安岭及东部乌苏黑江流域约有3000多只。两次调查结果相比,10年来,我国驼鹿数量减少了46.2%(朴仁珠
等,1993;吴宪忠等,1993),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驼鹿种群数量变动的趋势仍在下降,分布区随着森林的改变亦在退缩。据悉,俄罗斯境内驼鹿分布数量较多。新疆阿尔泰山区的驼鹿,尚未调查。据
群众反映很少见,有不超过10只的小群在该地区越冬。
致危因素
1、栖息地的缩小和改变,当是本种生存的主要
威胁;
2、驼鹿是重要的狩猎对象,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重要食物来源;许多部分还可入药;鹿角粗大,可作装饰品。由于过度捕猎,曾一度在许多地区消失。区内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猎民虽有规定的狩猎指标,但管理不力;
3、据认为,寄生虫对驼鹿造成的危害往往也是其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繁殖期人为干扰也是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原因。
饲养情况
50年代末,吉林特产研究所曾试养驼鹿成功,已能役使拉车。动物园的驼鹿主要在齐齐哈尔、哈尔滨和吉林市,但未形成规模。
现有保护措施
列为II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驼鹿
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有黑龙江的汗马、呼中、诺敏河、茂山、丰林、库尔滨等以及新疆的喀纳斯。目前驼鹿种群已有所恢复和增长。
保护措施建议
1、增建自然保护区,在大兴安岭应再增建2~3
处。
2、加强驼鹿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生态-生物学的研究,并据此制订狩猎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