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

相关tags:

端午节风俗名词解释: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本名“端五”,端为 初之意。
端午节的来历,其说不一,以纪念屈原的传说居多,始见于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是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
 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
今竞渡是其迹。
”同时代的吴均《续齐 谐记》亦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区曲见一土人,自云三闾大 夫,谓曲臼: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听窃,今若有惠, 当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缚之,以二物蛟龙所惮。
”这一传说,反映了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后来,演变成端午用竹叶包粽子和划龙舟竞渡的习俗,以示拯救屈原之意。
吴越一带,因以龙 为图腾,每年五月五臼,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腾祭,以刻划着成龙 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的游戏。
蒲松龄《聊斋志异》“晩霞 篇中,就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习俗:“五月五日,吴越有斗龙舟之 戏:刳木为龙,绘鳞甲,饰以金碧;上为雕甍朱槛;帆旌皆以饰绣;舟末为龙尾,高丈余;以布索引木板下垂,有童坐板上,颠 234 倒滚跌,作诸巧剧。
下临江水,险危欲堕。
”闻一多先生考证认为 龙舟竞渡习俗即起源于吴越民族的龙图腾节日,此说颇具科学 性 古时人们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汉代应劭《风俗通 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故还有不少驱邪 避恶的习俗:家家以蒲艾插户,人皆佩艾、戴符、挂香囊、拴五 彩线,饮雄黄、菖蒲酒以避虫毒。
据《荆楚岁时记》载,南北朝 以前就有于端阳节插艾的风俗:“五月五日, (形),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宋《岁时杂记》载,当时人们还 常将艾叶剪成虎形戴在头上,又将菖浦剪成人形或葫芦形,佩带 在身上以避邪,习惯称之为蒲龙艾虎或艾虎蒲剑。
与此同时,还 用丁香、木香和白芷等药物,装在香袋内悬挂在身上。
汉代还有端阳系五彩丝于臂之俗。
据《风俗通义》载:“五月五口,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日长命 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 鬼,命人不病温。
又曰,亦因屈原。
”《后汉书•礼仪志》中还提到“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
”至明朝时,人们开始用菖蒲雄黄泡酒喝。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即有“色中角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
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的词。
饮雄黄酒的习俗是为了驱除毒蛇,因为蛇类最怕雄黄。
《白蛇传》中就有蛇精白娘子在镇江过端午节,喝了许宣强劝的一杯 雄黄酒而醉现原形的传说。
上述习俗延至清代依然盛行。
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五月朔,家家悬朱符,插浦龙艾虎, 窗牖贴红纸吉祥葫芦。
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布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抽作大红朱雄葫芦,小儿佩之,宜夏避恶。
…•细切蒲根,伴以雄黄,曝而浸酒,饮余则涂抹儿童面 颊耳鼻,并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 节令 月 农历中的民俗节日,流行晒衣物、人畜沐 浴、请姑姑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