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
相关tags:
社火名词解释:社火,原指社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叫“社日”,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后凡在节日时所扮演的杂戏、杂耍,也叫“社火”。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诣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并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社夥”条:“今人看街坊杂戏场日社夥,盖南宋遗风也 夥者,《说文》多也;《方言》凡物盛而多也。
或作社火,言如火燃,一烘即过也。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
”《清稗类钞•时令类》“上元夜,好事者辄唱秧歌,唱者,以三四童子扮妇女,别有三、四人扮叁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有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以锣鼓和之。
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始已。
”此俗遍及南北,据《富平县志》:“(正月)二十三日,少年作为戏状,沿街而行,日摆社福,又日过不当。
亦一日,泽遗意也。
”《处州府志》:“迎春日,士女皆出观,各坊以童子妆象古人故事,皆乘牛,以应土牛之令。
”《泉州府志》:“里社之中,多有做赛神会者,妆饰神象,穷极珍贝。
在古代小说中亦有对社火的解释。
《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你道如何叫得社火?凡一应吹箫、打鼓、踢球、放弹、勾栏、傀倜、五花爨弄诸般戏弄,尽皆施呈,却像献来与神道观玩 的意思;其实只是人扶人兴,大家笑耍取乐而已。
”而古代笔记小游艺说描述元宵玩社火者更不乏其例。
宋周密《武林旧事》,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临安元夕社火的场面:既设有鳌山灯景,又架起大露台,“百艺群工竞呈奇伎。
内人及小黄门百余,皆中裹翠蛾,效街坊清乐傀儡,缭绕于灯月之下。ˉ皇帝乘小辇幸宣德门,偕众妃嫔尽情观赏。
街市上,“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
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金瓶梅》第四十六回,描述了西门大官人门前元夜的社火:“先是六个乐工,抬铜锣铜鼓,在大门首吹打。
吹打了一回,又请吹细乐上来。
李铭、王柱两个小优儿筝、琵琶上来,弹唱灯词。
那街上来往围看的人,莫敢仰视。
”街上也十分热闹,“户户鸣锣击鼓,家家品竹弹丝。
游人队队踏歌来,士女翩翩垂舞调”。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到十五晚上……湖州太守街前扎着一座鳌山灯。
其余各庙、社火扮会、锣鼓喧天,人家士女,都出来看灯踏月,真乃金吾不禁,闹了半夜。
”但也因为人多杂乱,往往惹出一些事来。
《水浒》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写宋江在清风山救了清风寨刘知寨娘子,告别燕顺等人,来清风寨投奔花荣。
元宵节清风镇“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六百碗花灯;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
”宋江带三两个人先看了土地神庙前小鳌山上的花灯,然后“迤逦投南去。
不过五七百步,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门首热闹。
锣鼓声响处,众人喝釆。
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
宋江矮矬,人背后看不见。
那相陪的体己人,却认的社火队里,便教分开众人,让宋江看。
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谁知刘知寨夫妇带着几个婆娘亦在里面观看,听见宋江笑声,刘知寨妻子认出宋江,这婆子恩将仇报,反诬宋江是当日清风山上抢她的贼头,刘知寨吃了一惊,即派亲随六七人,恶虎扑羊般拿了宋江。
花荣闻讯408亲自来要,刘知寨不给,花荣一时着怒,带三五十军汉闯入刘寨里,抢了宋江。
于是引起一串锦绣般的故事《红楼梦》第一回亦写,新正元宵佳节,因看社火花灯引出段事故。
是夜,甄“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看社火花灯,固然悦人耳目,却丢了英莲,竟惹出一桩命案来。
古时妇女行动有严格限制,是夜却无需回避,多出门看社火玩灯,这倒成了青年男女相互接近的好机会,常因此引出一些风流故事。
《古今小说》第二十三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便写越州贵公子张舜美于元宵夜遇见刘素香,二人成了好事社火遗俗现在仍在城乡流行,每及新正元宵节前后,或僻远山乡、或豪华都市,均有社火演出,是时,锣鼓喧天,鞭炮充耳,万头攒动、争睹佳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