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
相关tags:
白云观坐落在北京市西便门外。它是全国最著名的道教宫观,素有“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白云观创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初名天长观。金正隆六年(1161)毁于火灾,后经全世宗颁诏重建,更名为太极宫。到成吉思汗十九年(1224),命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在太极宫掌管天下道教,广收弟子,开坛演戒,使这里发展为道教在北方的中心。因邱处机号长春子,太极宫便又改称长春宫。后来传说观中有白云统绕,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名为白云观,一直沿用至今。
白云观是一座建筑宏伟的宫观式古建筑群。自金代改建太极宫后,道教丛林的规模已初具,当时就有“千柱之宫,百常之观,三极之坛,巍巍乎,奕奕乎”的赞语。据记载,到元代的长春宫已是“正殿五间”。“方丈卢室,舍馆厨库,焕然一新。”“琳宫秘宇,似于王者。”现存建筑均为明清两代所重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分中东西三路,中路轴线上的殿堂依次有灵官殿、玉皇殿、老律殿(七真殿)、邱祖殿、三清阁和四御殿以及后花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和恬淡守一真人塔(又称罗公增)及寮房。西路有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和祠堂院等。全观共有大小殿堂 50 多座,建筑面积达 10000 多平方米。这些宏丽的殿字和清幽的花园,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广收了我国南北方官观、园林的特点。尤其是后花园,无论亭台楼阁,还是树木山石,都极为精巧别致,安排得恰如其分,故早有“小蓬莱”的美誉。
白云观山门坐北朝南,对面有一巨大的七层四柱牌坊,坊额上书“洞天胜境”、“琼林阆花”二匾。这里原为观中的道士“观星宿、望仙气”的地方。山门前两侧还各有一座华表,巍然屹立,使道观显得分外雄伟壮观。山门为砖石结构,有三个宽大的拱门。中间的门楣上方有“敕建白云观”匾额。门券上雕刻精美的仙鹤、流云和花卉等图案,还有三只生动可爱的石雕小猴隐藏其中,成为白云观的胜迹之一,旧时,北京民间有句俗话:“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每年正月十九日燕九节,就有许多人到白云观来摸石猴,祈求祛病消灾,万事如意。这虽是无稽之谈,但民间的习俗日久天长地保留下来,石猴早被人摸得黝黑光亮,形体扁平。这三只小石猴只有几寸大小,又不在一处,寻找起来颇费功夫、为游人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白云观的重重殿阁中,灵官殿是供奉王灵宫像的大殿。七真殿内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喆(王重阳)七大弟子塑像。邱祖殿是观中的主殿,殿前矗立有长春真人石碑一座;殿内供奉明代塑的邱处机坐像,手执如意,身着道袍,神采如生。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今山东省栖霞县)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衣历正月十九日。19 岁出家学道,从师王喆,为王喆七大弟子之一。王喆去世后,邱处机隐居磻溪(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继承王喆以道为主,兼收儒、释理论的全真学说,以苦修和善交结成名,后应成吉思汗所诏“西行万里,谒大汗于中亚”即著名的长春真人雪山之行。由于他向成吉思汗宣讲“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先”的治世、养生之道,深得成吉思汗的敬重,并“赐号神仙,爵大宗师,掌管天下道教。”此后,道教便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邱处机于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留颂而逝。弟子们将他的遗骨安葬在长春宫下院处顺堂,即今殿内供奉邱处机的瘿钵础石之下。瘿钵传为树瘿(树瘤)所制,宋代遗物。为清
代雍正皇帝献给长春真人的供品。
邱祖殿后有一座二层楼阁,底层是四御殿,楼上是三清阁。阁内藏明刻道藏 5485 卷,是研究道教的珍贵史料。
后花园是白云观中的“仙境”,原名后圃,明清时都曾修缮扩建,由三个庭院连接而成,主体建筑是中院的云集山房。周围环以三山,楼馆亭台和长廊等点缀园中,使后花园清幽雅静,随四时的变换,更有不同的奇趣。
这座千年的宫观里保存着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有历尽劫难至今保存完好的汉白玉石刻老子坐像,被称为镇观之宝。三清阁内的明版《正统道藏》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一部道家经典,观中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七都要取出晾晒,这就是白云观著名的晒经会。恬淡守一真人塔(罗公塔)是道教塔中的精品,也是清代前期大型石刻艺术品,建于雍正三年(1725)。
塔为石质,通高约 10 米,形似亭阁,但又育所不同。底为一仰莲须弥座基台,上建八角形塔身。塔身上覆三重檐屋顶,星檐的椽子、飞头、瓦陇、脊兽、隔扇窗等,雕刻得与木结构形制相同,还雕有道教象征八卦的图案。用藏传佛教寺庙常用的密叠斗拱作装饰。塔顶用小八角亭式,上冠以大圆珠,与一般佛塔的塔刹又不相同,千年富观,仅此一塔,可见它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