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紫鞘病

相关tags:

稻紫鞘病名词解释:

中国南方稻区水稻抽穗后常见的叶鞘部位的一种真菌病害。

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帚枝杆孢菌(Sarocladium sinense Chen,S.oryzae Gams)。孕穗期开始受害,先在剑叶叶鞘出现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渐扩展合并成不规则的紫褐色大斑,横向扩展可包围整个叶鞘,纵向扩展可达10~30cm。病叶尖比正常叶提早7~15天发黄并枯死。

孕穗期受害的影响抽穗,抽穗后发病的,影响灌浆。

早籼品种较粳稻感病。另外,紫鞘病与褐鞘病的症状相似,后者由斯氏狭附线螨(Steneotarsonemus spinki Smiley)危害所致,中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区。

也有人认为病原菌是帚枝霉,而跗线螨起传播媒介的作用。

如何防治水稻紫鞘病

症状:水稻抽穗后,剑叶叶鞘上产生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后逐渐扩展到叶鞘的大部分或全叶鞘变为紫褐色,叶鞘外壁尤其明显,有时侵染到内壁或深达茎部,发病重的剑叶提早7-10天枯死。有时扩展到第二至第三叶

如何防治水稻紫鞘病

症状:水稻抽穗后,剑叶叶鞘上产生密集的针尖大小的紫色小点,后逐渐扩展到叶鞘的大部分或全叶鞘变为紫褐色,叶鞘外壁尤其明显,有时侵染到内壁或深达茎部,发病重的剑叶提早7-10天枯死。有时扩展到第二至第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