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相关tags:
茜草名词解释:【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染绯草(《蜀本草》),血见愁(《土宿本草》),牛蔓(《纲目》),红丝线、锯子草(《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茜草科茜草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根及根茎。茜草属全世界有60余种;中国约有10多种。几乎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正品茜草为茜草Rubia cordifolia Linn.,又名茜草根(《中药大辞典》)。
另有下列7种在部分地区亦作茜草药用:黑果茜草Rubia cordifolia Linn.var.pratensis Maxim.。中华茜草Rubia chinensis Reg.et Maack。
狭叶茜草Rubia truppeliana Loes.。长叶茜草Rubia lanceolata Hayata。大叶茜草Rubia schumanniana Pritz.。大茜草Rubia magna Hsiao。林茜草Rubia sylvatica Nakai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称茜根,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记载:《别录》谓:“茜根,生乔山川谷,二、三月采根曝干。”又称:“茜根生山阴谷中。蔓草木上,茎有刺,实如椒。”《纲目》谓:“茜草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5叶,叶如乌药叶而粗涩面青背绿,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据上所述对照《纲目》茜草和《植物名实图考》金线草的附图,与本种相符。即是目前广用的茜草。
形态 茜草为多年生、攀缘草本。
茎长,粗糙,有槽,光亮,基部稍木质;枝柔弱,借无数广歧的小枝和叶柄攀附于它物上,四棱柱形,有时沿棱上有小刺。叶常4片轮生,其中1对常较大而具长柄,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8cm,宽1~4cm,顶端渐尖,基部圆或浅心形,腹面粗糙,边缘和沿背面脉上有微小的倒刺;主脉3~5条,纤细,由基部直贯顶部;叶柄长1~7cm,沿棱上有极微小的倒刺。
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长3~20cm,常混生退化的小形叶,小苞片披针形,长1~2mm;花绿黄色或白色,直径3~4mm;花梗长1~1.5mm;萼管近球形,直径约0.5mm,无毛;花冠管极短,花冠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mm,有缘毛;花丝极短,长约3mm,花药椭圆形;花盘肿胀;花柱2深裂,柱头球形。果肉质,长3~4mm,直径5~6mm,表面平滑,成熟时紫黑色。
花期6~9月,果期8~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75页.图5964)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海拔至中海拔的山坡、沟沿、田边、灌丛、林缘、草丛。
分布于几乎中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亚洲北部至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黑果茜草形态与茜草相似,但果实成熟时黑色。黑龙江、辽宁、甘肃等地利用。
中华茜草的植株刺较少;叶阔卵形至长圆卵形,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背面脉上有睫毛状刺毛,叶柄较叶片短。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狭叶茜草的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果实黑色。山东部分地区作药用。
长叶茜草的茎具明显4棱翅;叶披针形,长2~10cm,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圆形;叶柄较长。分布于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四川、贵州。
四川、贵州等地作药用。
大叶茜草的茎直立,高达1m,近无毛;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3~7cm,宽1.5~3cm,腹面粗糙,沿脉被短硬毛,背面近无毛;花白色或绿白色。
浆果成熟时黑色。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大茜草的茎四棱柱形,棱稍呈翼状;叶4~5片,其中2~3片退化,甚小,卵形,长3.5~20mm,宽2.5~9mm,无柄;另2片对生,近无柄至具8mm的短柄,披针形至狭卵形,长4~12.5cm,宽1.4~3cm,顶端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沿脉被糙毛;花黄白色。分布于四川。
林茜草的叶4~6片轮生,卵状披针形、长卵形或卵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背面脉上疏生倒钩刺,腹面脉上疏生刺毛。生于杂木林间、草甸及草地。
吉林作药用。。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适在半阴湿环境中生长。
土壤以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壤土较好。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直播按行株距26×20cm穴播,深约2cm,每穴播种子4~5粒;育苗可采用条播,次年春季移植。亦可在早春,将母株挖出分株栽种。直播,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间可追肥1~2次,并设支架,以利茎蔓攀援生长。冬季枯苗后,结合园田清理,施上推肥,培土壅根。
采集 春、秋两季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质优,挖出后,除去茎苗,洗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陕西渭南,河南洛阳、嵩县,安徽六安、芜湖,河北保定、邢台,山东莒南、蓬莱。此外湖北、江苏、浙江、甘肃、辽宁、山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均产。以陕西、河南产量大,质佳。
鉴别
性状 茜草根茎结节状,下部着生数条根。根常弯曲或扭曲,长10~25cm,直径1~1.5cm;表面红棕色或棕色,具细纵皱纹及少数细根痕;皮部易剥落,露出黄红色木部。
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紫红色,木部宽广,浅黄红色,可见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
以条粗长、外皮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
显微 茜草根横切面:木栓层为6~10列细胞,有棕色内含物。栓内层4~5列细胞。韧皮薄壁组织中有多数草酸钙针晶束散在,针晶束与细胞的长轴平行排列。维管束为外韧型,形成层明显,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直径20~10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图121、122)
理化 取样品粉末0.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去甲醇,加水8ml,再加盐酸0.8ml,置沸水浴加热20分钟,冷却后用乙醚5ml振摇提取,乙醚提取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茜草萘酸、羟基茜草素、茜草素为对照,以二甲苯-甲酸乙酯-己烷甲醇-甲酸(20∶10.8 0.5∶1)为展开剂,展距10cm,置日光下检视,茜草素、羟基茜草素斑点淡红色,再置紫外灯下检视。
(图见《中药志》.第2册.图123)
加工炮制 茜草炭 取茜草片或段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茜草根含茜素(Alizarin)、紫茜素(Purpurin)、紫黄茜素(Purpuroxan thin)、茜根酸(Ruberythric acid)、伪紫茜素、大黄素甲醚(Physcion)及1,4二羟基-6甲基蒽醌(Quinizarin)、茜草色素(Munjistin)[1],大叶茜草素(Rubimaillin)[2]。
长叶茜草根含结合型和游离型蒽醌,以紫茜素为标准计算,蒽醌含量为0.67%,其中结合型为0.49%,游离型为0.13%[1]。
中华茜草根含蒽醌,结合型为0.24%,游离型为0.03%,总蒽醌含量为0.27%[1]。
附 从茜草属植物共分离到49个蒽醌成分,其中游离蒽醌有37个,蒽醌甙12个。萘醌类成分有茜草酸甙Ⅰ、茜草酸甙Ⅱ、Mollugin、3Prenyl-(5 or 8)-methoxy-1,4-naphtho-quinone、1,4-Dihydroxy-3-prenyl2-naphtholic acid methyl ester diglucoside等。
属于萜类化合物的有Rubicoumaric acid、Rubifolic acid、Rubiatriol、Oleanolic acid acetate、Rubiprasin A、B、C。另含环肽类(Cyclic hexapeptides)RA-Ⅰ、Ⅱ、Ⅲ、Ⅳ、V和Ⅶ,这是一类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成分[3]。
另外还分得6羟基-2H萘并(1,2-b)吡喃2-酮-5-羧酸甲酯(6-Hydroxy-2H-naphtho[1,2-b]-Pyran-2-oxo-5-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4],β-谷甾醇、胡萝卜甙[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4 [2] 中药通报 1988;13(11):39 [3] 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4):303 [4] 沈阳药学院学报1990;7(4):287 [5] 药学学报 1990;25(11):834。
【药理】:
①止血作用 给家兔ig或ip适量茜草根温浸液,有明显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体外实验亦发现茜草对凝血三阶段(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均有促进作用,其凝血作用可能与其抗肝素效能有关[1,2]。
茜草根炒炭后对缩短小鼠出血时间比原生药显着[3]。温浸液能扩张蛙足蹼膜血管并稍能缩短家兔的血液凝固时间,推测其有轻度止血作用[4]。茜草止血作用的有效活性部位是水提取液的正丁醇萃取部分[5]。
②抗肿瘤作用 茜草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显着的抗小鼠S180A和P388白血病活性;从中分到的环己肽类对白血病、P388、L1210、B-16黑色素瘤和EC实体瘤、结肠癌38、Lewis肺癌和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7]。
③体外抑菌作用 茜草中提取的三个化合物Ⅲ、Ⅵ、Ⅶ(Ⅶ为大叶茜草素),试管内化合物Ⅲ150μg/ml、对大肠杆菌、250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Ⅵ250μg/ml,Ⅶ500μg/ml,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9]。 ④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po茜草根煎剂有明显止咳祛痰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但加乙醇沉淀后,滤液则无效[4]。 ⑤升白细胞作用 从茜草中提出的茜草酸甙Ⅰ及Ⅱ均具有使正常犬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作用[10]。茜草的有效成分茜草酸的合成衍生物茜草双酯能使犬和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同时还有促进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防治环磷酰胺所致犬白细胞减少症[11]。
⑥对平滑肌的作用 对离体兔回肠,茜草根煎剂能对抗乙酰胆碱的收缩作用。根的水提取物对离体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临床亦有加强子宫收缩的作用[4]。
⑦抗氧化及调节能量代谢作用 给小鼠ip,1~6mg/只的茜草提取物,可使心肌及脑中ATP含量明显增加。有利于能量代谢和氧效应的调节[12]。
茜草的提取物茜甙(萘醌类化合物),100mg/kg iv,可以延长实验性肠缺血所致肝、肺损伤的家免的生存时间,提高肝、肺组织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LPO)值,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14]。茜草双酯对人多形核白细胞(PMN)受刺激产生的氧自由基及水溶液体系中的氧自由基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8]。
毒性 小鼠po茜草根煎剂150g/kg无死亡,175g/kg时,8只中有2只死亡[4]。从茜草根中提取的环己肽类化合物RA-Ⅶ和RA-V对小鼠的毒性,按Litchfed-Wilcoxon法计算其LD50[7]:RA-Ⅶ:10.0mg/kg(ip)、16.5mg/kg(iv)和63.0mg/kg(po)。RA-V-23:18.4mg/kg(ip)、20.0mg/kg(iv)和229.0mg/kg(po)。
茜草双酯对小鼠的LD50为3012.4mg/kg(ip),给犬po茜草双酯5.4g/d,连续90d,未见毒副反应[11]。
参考文献 [1] 新医学 1978;9(2):55 [2]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9;8(2):86 [3] 药学通报 1965;11(12):562 [4]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68 [5] 药学杂志(日) 1981;101(6):501 [6] Chem Pharm Bull 1983;31(4):1424 [7] Chem Pharm Bull 1984;32(1):284 [8]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0;4(4):251 [9] 药学学报1990;25(11):834 [10]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979;(1):46 [1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10):625 [12] 中草药 1986;17(10):19 1986;10:235 [13] 中华医学杂志 1988;68(4):183
。【药性】:性味 苦,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咸,平。”
归经 心、肝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足厥阴,手、足少阴。” ③《本草新编》:“脾、胃经。”
功效 通经活络,行血止血,止咳祛痰。
主治 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崩,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瘀滞肿痛,黄疸,慢性气管炎。
①《本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②《别录》:“止血,血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主痹及热中,伤跌折。” ③《药性论》:“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④《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⑤《珍珠囊》:“去诸死血。” ⑥《伤寒类要》:“治心瘅,烦心,心中热。” ⑦《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⑧《纲目拾遗》:“治疯气痛,通经下胎,黄疸,瘕痞,蛇伤。” ⑨杜文燮《药鉴》:“功专活血,治跌扑痈毒,癥瘕,经闭,便血,崩中带下,痔漏,风痹,膨胀,黄疸,虫伤。” ⑩《本草撮要》:“疗霉毒。” ⑾《现代实用中药》:“有强壮作用,适用于小儿及孕妇软骨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②《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泻泄,饮食不进者勿服。” ④《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⑤《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⑥《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艾叶、地黄、三七,治吐血、衄血。
②配红花、赤芍,治跌打损伤。 ③配丹参、独活、刘寄奴,治关节痹湿。
方选和验方 ①茜草丸(《圣济总录》)治吐血后虚热燥渴:茜草、雄黑豆、甘草(炙)各等份,捣罗为细末。井水和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水化下,不拘时候。 ②茜梅丸(《本事方》)治衄血:茜草根、艾叶各30g,乌梅肉(焙干)15g。研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30丸,乌梅汤下。 ③《医门补要》:“治吐血:茜草根5g,三七3g,鸡血藤膏6g。水煎服。” ④《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荨麻疹:茜草根15g,阴地蕨9g。水煎,加黄酒60ml冲服。”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吐血、咯血、呕血:茜草、当归、白芍、生地黄各9g,川芎6g,水煎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茜草15g,红花9g,赤芍12g。水煎服。” ⑦中草药通讯 1974(2):“治鼻出血:茜草根(鲜)、墨旱莲、小蓟草、大青叶各30g,同捣,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⑧《赤脚医生手册》:“治肺胃热盛的鼻衄:茜草根(炒炭)、黄芩各15g,白芍12g,甘草9g,大枣4枚。水煎服。
” 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6):“治鼻出血:茜草根、怀牛膝、生藕节、侧柏叶、知母、麦门冬、仙鹤草各12g,细生地、白茅根各15g,生大黄9g。水煎,待药液置凉后服用。”
单方应用 ①《经验广集》:“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30g,黄酒煎后,去渣,空心服,日2服。” ②《奇效良方》:“治时行瘟毒之时,预防疮疹:煎取鲜茜草根汁,入酒饮之。” ③《纲目拾遗》:“治疔疮:茜草根,阴干为末,15~24g,好酒煎服。如疔疮走黄者,冲酒服,并用渣敷疔上。
” ④《简要济众方》:“治吐血不止:茜草30g,研为细末。每服6g,水煎后,放冷,食后服之。” ⑤福州军区医学资料 1972;(3):“治慢性气管炎:鲜茜草18g(干品9g),橙皮18g。加水200ml,煎成100ml,日服2次,每次50ml。或将茜草、橙皮煎汁浓缩压片,每片0.6g(含生药茜草,橙皮各0.5g)。日服3次,每次10~15片,10天为1疗程。
”
食疗 山东中医杂志 1984;(5):“治骨质增生症:茜草根、小黑豆各30g,酸棒棵根60g,小黄米500g,麦曲120g,公鸡1只。将小黄米、麦曲酿成酒,余药研细填入公鸡腹中,与酒同煮,至鸡烂熟为度,去药渣。
将鸡肉、小黑豆和汤分成4~6份。早晚各吃1份,鸡骨焙干研末,米酒送服。以每服2只鸡为1个疗程,服2~6个疗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30g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别录》言其久服益精气轻身,《日华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凭。” ②陈士铎《本草新编》:“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徒虚语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出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有不再发者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及疸。
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 ④张山雷《本草正义》:“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义。
而《本经》主治,独以寒湿二字为冠,最为不论,虽各本无不尽同,然病情药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传写之讹,不可望文生义,曲为附和。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古人论痹,本有热痹一侯,此必不可与上文寒湿连续读之,而谬谓可治寒痹、湿痹也。
黄疸本属热症,此则并能清热逐瘀。缪仲醇谓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其说甚是,补中以清热,言热谣于里,则中气伤,惟去其热,清其血,则中得其补,经文最简,皆当观其会通,并非泛泛言之。《别录》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雍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崩中亦以龙雷太亢之时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阳气已馁,即非所宜。
踒跌必有血瘀,瘀则蕴而生热,故宜清热行瘀。盅毒皆南方热淫之毒,清血热者必能解毒。陈藏器谓蘘荷与茜,主盅为最。
惟膀胱不足一证,殊属费解,姑且存而不论,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经不止,痔瘘疮疖,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谓治产后血运,则惟肝阳有余,恶瘀不畅者为宜,而血脱发晕,必非所宜。濒湖谓通经脉,则以血热瘀结者为宜,又谓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热痹着者宜之,即《本经》之治风痹、《别录》之主踒跌也。” ⑤倪朱谟《本草汇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尝用酒制则行,醋炒则止。活血气、通经络,则血郁血痹诸症最妙,无损血气也。
配归、芍用,大能有益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