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漆
相关tags:
泽漆名词解释:【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漆茎、大戟(《别录》),猫儿眼睛草、五风草(《纲目》),倒毒散(《四川中药志》),五朵云(四川),乳浆草(江苏)。
基源 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泽漆的全草。
原植物 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 L.
历史 泽漆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
《别录》载:“一名漆茎,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泽。
”又云:“此是大戟苗,生时摘叶有白汁故名泽漆。”《本草图经》载:“今冀州,顺州及近道亦有之。”《证类本草》引《本草图经》的冀州泽漆图,与今之泽漆近似。《纲目》泽漆条载:“春生苗一科,分枝成丛,柔茎……叶圆而黄绿,颇似猫眼,故名猫儿眼睛草;茎头五叶……抽小茎五枝,每枝开细花,青绿色,复有小叶承之,齐整如一,故又名五风草,绿叶绿花草。掐茎有白乳汁粘人,其根白色,有硬骨。或以为大戟苗者,误也。
”所述及附图与本种无异。《植物名实图考》载:“今处处有之,……煎熬为膏,敷无名肿毒极效。”
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高10~30cm。茎无毛或仅分枝略具疏毛,基部紫红色,上部淡绿色。单叶互生,叶片倒卵形或匙形,中部以上有细锯齿,先端钝圆或微凹缺,基部阔楔形,长1~3cm,宽0.5~1.8cm,无柄或有短柄;茎顶端具5片轮生叶状苞,与下部叶相似,但较大。多歧聚伞花序顶生,有5伞梗,每伞梗又生出3小伞梗,每小伞梗又第三回分为2叉;杯状花序钟形,总苞顶端4浅裂,裂间具腺体4,肾形;子房3室;花柱3。蒴果无毛;种子卵形,长约2mm,表面有凸起的网纹。花期4~5月,果期6~7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25页.图2980)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荒野湿地及山沟,溪边,林缘路旁。。
【生药】:
采集 4~5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根及泥沙,晒干。
药材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江苏、浙江产量较高。
鉴别 全草长10~30cm。茎圆柱形,鲜黄色至黄褐色,光滑或具不明显的纵纹,有明显的互生褐色的条形条痕。叶常破碎或脱落,皱缩,暗绿色。
茎顶端具多数小花及灰色的蒴果,总苞片绿色,常破碎。气酸而特异,味淡。以干燥、无根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槲皮素-3,5-二-D-半乳糖甙(Quercetin-3,5-di-D-galactoside)、菜豆凝血素(Phasin)、丁酸、泽泻醇(Helioscopiol)、泽漆内酯(Helioscopinolide)A、B、C,β-二氢岩藻甾醇(β-Dihydrofucostero1)、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1]。
乳汁含间羟基苯基甘氨酸、3,5-二羟基苯甲酸。干乳汁含橡胶烃(聚萜烯13%,树脂62%,水溶性物25%)[1]。种仁含脂肪油、蛋白质、纤维素、糖,另含12-去氧大戟二萜醇(12-Desoxyphorbol)及其酯衍生物、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顺芷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顺芷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十二硫二烯酸-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苯乙酰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顺-2-丁酰基)-20-乙酸酯、12-去氧大戟二萜醇-13-(2-甲基-顺-2-丁酸)酯[1,2]。根含泽漆酮(Euphohelionone)、泽漆素(Euphohelioscopin)A、B,大戟宁(Euphornin)A、B、C,大戟黑林(Euphohelin)A、B、C、D、E,泽漆品(Euphoscopin)A、B、C、D等[3],大戟素(Euphorbin)、泽漆毒素、麦芽糖等[1]。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14 [2]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51 [3] 中草药,1990;21(2):39。【药理】:
泽漆煎剂(5g/ml)0.5~2.0ml/只,sc连续6wk,对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有治疗作用,鼠蹊部淋巴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肝、脾、肺结核结节,及接种部位冷脓疡等均较对照组为轻,但体外试验,泽漆无抑制结核杆菌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通报 1957;3(5):198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有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别录》:“辛。” ③《唐本草》:“有小毒。” ④《中药大辞典》:“辛、苦,凉。有毒。
”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寒。有毒。”
归经 入大、小肠、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阳明、太阳经气分。”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功效 逐水消肿,散结,杀虫。
主治 水肿,肝硬化腹水,细菌性痢疾,淋巴结结核,结核性瘘管,神经性皮炎,骨髓炎。 ①《本经》:“主皮肤热,大腹水气,四肢面目浮肿,丈夫阴气不足。” ②《药性论》:“治人肌热,利小便。” ③《别录》:“利大小肠,明目。” ④《唐本草》:“逐水。” ⑤《日华子本草》:“止疟疾,消痰退热。” ⑥《本草备要》:“止咳,杀虫。” ⑦《植物名实图考》:“煎熬为膏,敷无名肿毒。” ⑧《贵州民间方药集》:“内服可除风湿,止疼痛。” ⑨《四川中药志》:“治一切恶毒、梅疮。”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淋巴结结核。” ⑾《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骨髓炎。” ⑿《中药大辞典》:“行水,消痰,杀虫,解毒。治水气肿满,痰饮喘咳,疟疾,菌痢,瘰疬,癣疮,结核性瘘管,骨髓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小豆为之使。恶薯蓣。
” ②《得配本草》:“气血虚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半夏、桂枝、黄芩,治水饮内停。
②配茯苓、桑白皮,治水肿。 ③配茯苓、紫苏茎叶、炙甘草,治咳嗽喘急,坐卧不得,面目浮肿。 ④配百合、木鳖子、白及,治肺结核。
⑤配槟榔、木香、陈皮,治食癥癖气,脾胃虚弱。
⑥配刘寄奴、石竹根,治食道癌,胃癌。 ⑦配土茯苓、穿山甲,治淋巴肉瘤。
⑧配防己、白术、泽泻,治腹水肿满,面目浮肿。 ⑨配半夏、紫菀、炙甘草,治肺气肿合并心力衰竭。
⑩配黄芩、鱼腥草、桑白皮,治肺热咳嗽及痰饮喘咳。
方选和验方 ①泽漆汤(《金匮要略》)治咳逆上气,脉沉者:泽漆(先煎取汁)1050g,半夏15g,紫参(一作紫菀)、生姜、白前各175g,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45g。为粗末,内泽漆汁中煮取1000ml,每服100ml,温服,至夜服尽。 ②泽漆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治小儿暴寒,下如水,四肢所寒所折,壮热经日热不除,经月数日变,通身虚满腹痛,脉微细:泽漆、青木香各7g,吴茱萸11g,白术、茯苓、当归、芍药、桔梗各18g,大黄4g。
水煎服。 ③泽漆根汤(《千金翼方》)治水气,通身浮肿,或从消渴,或从黄疸,支饮,内虚不足,荣卫不通,血气不化,气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胀满,眼不得视:泽漆根300g,赤小豆90g,茯苓90g,鲤鱼1枚(重2.5kg),生姜240g,人参、麦门冬、炙甘草各60g。先煮鲤鱼、赤小豆取汁煎药,分9服,1日3次。 ④泽漆散(《太平圣惠方》)治肺壅盛,攻头面,四肢浮肿,胸膈痰逆,不下饮食:泽漆、杏仁、贝母、半夏、猪苓、汉防己、葶苈、陈皮各30g,羌活60g,旋覆花、前胡、大腹皮、桑白皮各1g。
研为散,每服9g,加生姜0.3g,大枣3枚,水煎服。 ⑤泽漆汤(《三因极-病证方论》)治石水,四肢瘦,腹肿不喘,脉沉:泽漆(洗去腥)150g,桑白皮180g(炙),射干(泔浸)、黄芩、茯苓、白术各120g,泽泻,防己各60g。
上药咀,每服15g。用水500ml,加乌豆30g,煎至300ml,纳药同煎至210ml,去滓,空腹时温服,1日3次。
⑥《补缺肘后方》:“治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胃癌):泽漆120g,葶苈(熬)、大黄各60g。各研为细末,混匀,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2丸,日3次服。” ⑦《抗癌本草》:“治淋巴肉瘤:泽漆15g,蛇六谷(先煎)、土茯苓各30g,穿山甲9g。水煎服,每日1剂。
” ⑧《陕西中草药》:“治宫颈癌:泽漆、二色补血草、小叶贯众各30g。水煎服,如出血多,将二色补血草加至60g。” ⑨《安徽中草药》:“治食道癌,胃癌:“泽漆15g,石竹根30g,刘寄奴9g。煎服。
” ⑩泽漆膏(山东中医杂志 1989;(5)) 治外科急性感染:鲜泽漆除根部洗净切段,煎沸2~3遍,得棕黄色药液,过滤,以文火浓缩成流浸膏。外疡初起敷贴满整个病变部位,成脓及溃后宜敷于患处四周,1日换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