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
相关tags:
太子参名词解释:【名称出处】:《本草从新》
【概况】:
异名 孩儿参(《饮片新参》),童参(上海)。
基源 为石竹科孩儿参属植物异叶假繁缕或假繁缕的根。孩儿参属全世界15种;中国约8种,根作太子参入药的有2种。
原植物 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Ia(Miq.)Pax ex Pax et Hoffm.lPseudostellaria rhaphanorhiza(Hemsl.)Pax],又名四叶菜。假繁缕Pseudostellaria rnaximowicziana(Franch.et Savat.)Pax ex Paxet Hoffm.,又名矮小孩儿参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棒棒草(陕西)
历史 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本草从新》,谓:“大补元气,……其力不下大参。”所述简略,难以断定是何品种。《纲目拾遗》引《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所载太子参实为五加科人参的小形参。现代所用太子参为参类新品种,俗称孩儿参,指块根很小而言。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20cm。块根长纺锤形,肥厚,生细根。
茎单一,直立,有二行短柔毛;节稍膨大。叶对生,近无柄,带肉质;下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基部渐狭;上部叶卵状披针形、长卵形或菱状卵形;茎顶端两对叶稍密集,较大,成十字形排列;下面脉上疏生毛。
花二型;茎端的1~3朵顶生,花大,白色;花梗长1~2(~4)cm,有短柔毛;萼片5,披针形;花瓣5,长圆形或倒卵形,顶端2齿裂;雄蕊10,子房卵形,花柱3,条形。茎下部叶腋生闭锁花,小形;花梗细;萼片4,疏生柔毛;无花瓣。蒴果卵形,有少数种子。种子褐色,扁圆形或长圆状肾形,有疣状突起,花期4月,果期5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27页.图1254)
生境与分布 生于较阴湿的山坡、林下、草丛和岩石缝内,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及河南、湖北、湖南各地多有栽培。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假繁缕与异叶假繁缕的不同处为茎高8~10cm,块根纺锤形,单生、有多数分枝细根。茎上部的花在枝端或二分枝叉间单生,花瓣顶端钝或截形;雄蕊较花瓣短;花柱2或3,柱头头状。
假繁缕生于灌丛下、草地或河边阴湿地;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原苏联、日本也有分布。。【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的气候,忌强光,能耐寒;适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种植,忌连作。
于10月下旬~11月上旬分根繁殖,选有健壮顶芽的块根作种栽,按行株距13~17cm×5~7cm,将根横排或斜排于沟中,斜排顶芽向上,覆土7~10cm,每亩用种量40~50kg。也可在5~6月采成熟种子立即播种,或用砂藏后于次年4月或9~10月育苗,自然脱落的种子于次年春季亦能发芽出苗。当幼苗有3~4片叶时可移栽,或培育至秋季挖作种根用。出苗后需拔草、松土,浇水,追肥1~2次。
春后多雨,易发生叶斑病,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射。虫害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为害根部。用毒饵诱杀或人工捕杀。
采集 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根须,置沸水中略烫后阴干或直接晒干。
药材主产江苏、山东、安徽。
鉴别
性状 根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8cm,少数可达10cm,直径2~6rnm,顶端可见茎基及芽痕,下部细长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较光滑,略有纵皱纹,凹陷处有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
以条粗、色黄白者为佳。
显微 块根(直径4mm)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类方形木栓细胞。
皮层薄壁细胞数列,多切向延长。韧皮部窄,射线甚宽。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占根的绝大部分,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初生木质部3~4原型。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直径12~60μm,于木质部较易察见。(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09)
理化 取样品粉末0.1g,加70%乙醇4ml,温浸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0.5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7%氢氧化铵(44.2)为展开剂,展距10cm,用茚三酮丙酮试液喷雾后,加热3分钟显色,斑点均显紫红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金别》,图187)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此外,尚有切制、土制、米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霉。
。【化学】:含皂甙、淀粉、果糖、麦芽糖、蔗糖等糖类成分,游离氨基酸,以精氨酸为主[1],从根的脂溶部分得到棕榈酸、亚油酸、甘油1-单亚油酸酯(Glycerol 1-monolinolate)、3’-糖基-吡咯-2-羧酸酯(3’-Furfuryl pyrroie2-carboxylate)[2]、山萮酸(Behenic acid)、2-吡咯甲酸(2-Minaline).β-谷甾醇[3]。
近从太子参水溶性部分得到太子参环肽A及B(Heterophyllin A(1)和B)[4]。参考文献 [1]生药学杂志(日) 1984;38(1):7 [2]J Nat Prod 1988;51(6):1236 [3]云南植物研究 1991 13(4):440 [4]Chinese Chemical Letter 1992;2(8):629
【药性】: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本草再新》:“甘,温。” ②《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③《中药志》:“甘、苦,微寒。”
归经 脾、肺经。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②《中草药学》:“入脾、肺经。”
功效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主治 心悸自汗,疲倦乏力,脾虚食少,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肺虚咳嗽。
①《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②《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③《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④《江苏植物药材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⑤《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⑥《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泄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肺虚咳嗽,心悸,口渴,食欲不振,肝炎,神经衰弱,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党参、玉竹、山药,治脾虚体倦,食欲不振。
②配五味子、黄芪,治气阴不足,自汗口渴。 ③配麦冬、沙参,治阴虚肺燥,咳嗽痰少。
④配沙参、青蒿、白薇,治久热不退,或小儿夏季热。 ⑤配玉米须,治急、慢性肝炎。
⑥配五味子,治神经衰弱。
方选和验方 ①参味合剂(《中药大全》)治神经衰弱:太子参流浸膏2ml,五味子酊1.5ml,酸枣仁酊3ml,单糖浆3.5ml,共制成10ml。
每日2次,每次5ml,开水冲服。 ②《陕西中草药》:“治自汗:太子参9g,浮小麦15g。水煎服。” ③参斛茶(《中药百症用药配伍指南》)治热病伤阴,口干燥渴或胃阴不足,胃脘作痛,干呕纳少,及老年人气短乏力,头晕心悸等:太子参15g,石斛9g,五味子6粒。开水冲泡,每日1次,代茶饮。 ④江苏中医 1988;(1):“治突发性尿频急:太子参、熟地、黄芪各24g,山药、枸杞、菟丝子、乌药、益智仁、土茯苓各15g,泽泻、甘草,枣皮各10g。” ⑤云南中医杂志 1989;(5):“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太子参、黄芪、丹参、益母草、淮牛膝、血满草、紫花地丁、白茅根各30g,附子、白术各15g,杜仲12g。水煎服。” ⑥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胸痹:太子参20g,合欢皮、瓜蒌、丹参各15g,薤白、郁金、降香、苏罗子、火麻仁各10g,炙甘草12g。” ⑦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心悸:生地、生白芍、合欢皮、太子参、麦冬、玉竹各15g,生牡蛎20g(先煎),功劳叶12g,炙甘草10g。” ⑧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眩晕:太子参、黄芪、黄精各15g,合欢皮、丹参各12g,川芎、仙灵脾各10g,甘草6g。” ⑨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喘息:太子参、杏仁各12g,合欢皮、百合、黄荆子各15g,淮山药20g,麦冬、绿萼梅、炙僵蚕各10g,甘草5g。” ⑩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脏躁:太子参、朱茯苓各15g,合欢皮12g,夜交藤、淮小麦各30g,石菖蒲、仙灵脾各12g,甘草3g,大枣12枚。” ⑾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8):“治不寐:太子参、合欢皮、柏仁、枣仁各15g,夜交藤、秫米各20g,知母12g,川芎、甘草各6g。” ⑿术后饮(新中医 1988;(4))治妇科肿瘤术后肠麻痹:太子参60g,枳壳30g,川厚朴20g,大黄12g(后下15分钟)。煎取浓缩加防腐剂制成100ml浓缩液,病人术后8小时开始服用,每次25ml,8小时1次,连服4次。 ⒀江苏中医 1988;(3):“治脾虚食积的泄泻:太子参、山药各15g,白术、茯苓各10g,陈皮6g,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各10g。水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