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本

相关tags:

手本名词解释:最初使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把写着状词的文书称为“手本’。
钟嵘《诗品》:“《行路难》是东阳柴廓所造。
宝月尝憩其家,会廓亡,因窃而有之。
廓子赍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明代“手本”指一般公文。
明张居正《张文忠公集•明制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诰敕,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经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挂号,然后发中书舍人写轴用宝,此定制也。
”在明清小说中,手本大多为下属谒见上官或门生见座师时所投的名帖。
《五石瓠炒:“官司移会,用六扣白柬,谓之手本。
万历间,士夫刺亦用六扣,然称名帖。
后以青壳粘前后叶,而绵纸六扣称手本,为下官见上官所投。
其门生见座师,则用红绫壳为手本《歧路灯》第五回,祥符县保举谭孝移为贤良方正,娄潜斋叫王中去料理,王中找到了钱书办,钱书办说:保举贤良方正“是礼科窦师傅管的。
你们如何能见他?他们是三个月一班,进去了再不得出来。
有话时,都是我们上号房传文书、传手本时带信的。
”从此可以看出“手本”并不是直接交给上官的,而是有上号房的人传送的。
《儒林外史》第七回,范进去拜谒座师周进,请“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着‘范进’”。
在清代禁止在谒见座师,房师的名帖上自称门生,故而范进只递上一个“光头名字,没有称呼”的“手本”明清两代,“手本”运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连搬演戏文的节目单也称为手本。
《金瓶梅》第三十一回,西门庆与刘公公、薛公公饮酒作乐,“教坊司俳官跪呈上大红纸手本,下面簇拥一段笑乐的院本。
”此处手本,即戏目帖子。
至于“手本”最初作为状词文书来使用的风习,在明清小说中亦有所反映。
《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严列星拒不纳官粮,里长“遂把他久抗不纳粮的素行开了手本递准,叫里长同了差人拘审。
”但严列星是市井无赖之人,差役不敢拘审他。
里长说:“既是大爷准了手本,咱说不的去叫他一回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