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裕

相关tags:

余裕名词解释:

语见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二》、《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等文章。

鲁迅认为,“余裕”是文艺创作必须具备的心理要素,表现为“闲静”、“从容”、“洒脱”的心境与情绪。鲁迅关于文艺创作与“余裕”的关系的说明,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①艺术产生于“余裕”。

鲁迅在《破恶声论》里谈到民间艺术的产生,说:“农人耕稼,岁几无休时,递得余闲,则有报赛,举酒自劳,洁牲酬神,精神体质,两愉悦也。”一方面,农人“余闲”自娱,是对终岁劳苦的不可或缺的补充与调剂;另一方面,唯有“农闲”之时,农人在精神与体质上脱开农事的重负,其内在生命活力才得以进发,创造了“迎神赛会”、社戏等民间艺术活动,从中得到身心“愉悦”。②文学创作需要有“余裕”。鲁迅认为:在给人“压迫和窘促之感”的、“‘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人们到了不留余地之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忽然想到·二》);所以,“穷苦的时候必定没有文学作品”,“忙的时候也必定没有文学作品”,“生活有余裕了,这时候就又产生文学”(《革命时代的文学》)。

③“余裕”能产生文学的“从容与美”。鲁迅对日本现代作家夏目漱石追求“低徊趣味”,创作“有余裕的文学”评价很高,说他的作品“轻快洒脱,富于机智”,“当世无与匹者”(《〈现代日本小说集〉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

他认为中国文字与语言的一大弱点是“急促”,难以表现文学的“从容与美”(《池边·译者附记》),说自己的《狂人日记》的弱点就是“太逼促”(《对〈新潮〉一部分的意见》),缺乏“从容”的风致。他还认为“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两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