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
相关tags:
百衲本名词解释:
用各种不同版本的残本拼凑而成的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图书。
“衲”系僧人用许多方块布头补缀而成的衣服,僧人称为“百衲衣”。以“百衲”名图书版本,系借喻其配本种数之多。其名始于清初钱曾,其所撰《读书敏求记·史记》下解题云:“此本乃集诸宋版共成一书,大小长短各种咸备。李沂公取丝桐之精者,杂缀为一琴,谓之‘百衲琴’,予亦戏名此为《百衲本史记》,以发同人一笑焉。
”清初宋荦曾集合宋本2种和元本3种,配成《史记》80卷,近人傅增湘又增入明南监本28卷,除去重复成101卷。黄丕烈也曾以宋本5种集配《宋文鉴》,以宋刻本4种残本集配《昌黎先生集》。
近人缪荃孙用清刻残本、活字本及各种新、旧抄本集配《北堂书钞》160卷。傅增湘用宋刻残本7种集配《资治通鉴》294卷,并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称为《百衲本资治通鉴》。
其后商务印书馆又汇集历代各种不同版本,影印出版了《二十四史》,也称为百衲本,则百衲本之名已由配本之义一变而为一种出版方式了。
(一)指僧衣。法衣之一种。又称衲袈裟、弊衲衣、坏衲。是以破旧之布裁缀而作成者,故有此称。又以五色或多种颜色之碎布片凑合在一起者,称为五衲衣、百衲衣。亦为粪扫衣之异称,然与原语之义有别。(参阅「衲衣」3
(一)指僧衣。法衣之一种。又称衲袈裟、弊衲衣、坏衲。是以破旧之布裁缀而作成者,故有此称。又以五色或多种颜色之碎布片凑合在一起者,称为五衲衣、百衲衣。亦为粪扫衣之异称,然与原语之义有别。(参阅「衲衣」3
(一)指僧衣。法衣之一种。又称衲袈裟、弊衲衣、坏衲。是以破旧之布裁缀而作成者,故有此称。又以五色或多种颜色之碎布片凑合在一起者,称为五衲衣、百衲衣。亦为粪扫衣之异称,然与原语之义有别。(参阅「衲衣」3
又作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衲,缝补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缝补之衣。即因朽坏而经修补缝缀之法衣。〔四分律卷四十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一〕(参阅「衲衣」3952)p1122
又作衲衣、弊衲衣、坏衲衣、百衲衣。衲,缝补之意;以五色之碎段重重缝补之衣。即因朽坏而经修补缝缀之法衣。〔四分律卷四十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之一〕(参阅「衲衣」3952)p1122
原指不完全了知,后转用为知识浅薄之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八(大四七‧八八七中):「世间文章技艺尚要悟门,然后得其精妙,况出世间法只恁么了得?这里一千二百衲子,个个有一知半解,每来室中,道得谛当者甚众
原指不完全了知,后转用为知识浅薄之意。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八(大四七‧八八七中):「世间文章技艺尚要悟门,然后得其精妙,况出世间法只恁么了得?这里一千二百衲子,个个有一知半解,每来室中,道得谛当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