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
相关tags:
知足名词解释:
道家的伦理范畴。语出《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说:“知足者富。”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句话:知足常乐。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很有市场,是人们自我精神安慰、自求心理平衡的良方。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更是将贫贱、美丑、寿夭、穷通、生死等之间的差别说得毫无意义,目的是要人们“乐天知命”、“安时处顺”。根据道家的看法,人生的幸福并不在于追求,而在于“知足”。清朝穷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讲所谓“贫贱行乐之法”:“穷人行乐的方法,没有别的秘窍,只有‘退一步法’。我虽然贫,但还有人比我更贫;我虽然贱,但还有人比我更贱。我以妻儿为累赘,却还有鳏寡孤独的人,想有妻儿的累赘而不可能。我以耕耘为劳苦,却还有身陷囹圄的人,想以耕作为生而不可得。如果人有此心,则苦海都会变成乐地。”这就叫做“知足”。尽管这也许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但不失为芸芸众生的自我解脱之道。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术语)言知足安分也。大乘义章十四曰:「得小之时,心不悔恨,说为知足。」遗教经曰:「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亦名:知足受衣,子题:在家人知足、出家人知足,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若三衣都失,彼(比丘)应知足受衣。知足有二种:在家人知足者,随白衣所与衣受之;出家人知足者,三衣也。」(含注戒本卷上‧二四‧一五)
人生在世,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三件事的尺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做人要知足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
(杂语)不多求曰少欲。得少而不懊恼曰知足。无量寿经上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
(杂名)知足天之内院也。知足天有内外二院,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