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称
相关tags:
谦称名词解释:古代第一人称单数的称谓礼节。古人在言谈与书信往来中,凡提到自己的时候,为了表示谦虚或谦恭,一般避免直接用“我”之类的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用某些“自我贬损”的特殊词语来代替,这就是所谓“谦称”。最普通的谦称是直接用自己的名,而省去姓,如唐代韩愈在文章中自称“愈”,宋代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自称“轼”。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谦称有:“鄙人”,自谦为鄙俗之人;“不才”,自谦为孤陋寡闻之人;“不肖”,自谦为不贤而不能继承祖先德行的人;“不佞”,自谦为无才无智之人;“不敏”,自谦为愚钝之人;“仆”,自谦为对方的仆人,等等。在君主面前,自称“臣”;在上司面前,自称“卑职”、“在下”;在年长者面前,自称“晚生”、“学生”、“后学”、“小子”;在晚辈或后生面前,自称“老朽”;女人自称为“妾”、“奴”、“奴家”等,都是自谦之词。君主也有谦称,常见的有“孤”、“寡”等。孤的意思是单,寡的意思是少,君主称“孤”道“寡”,表示“自我贬损”,《老子》说:“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直到后来,“孤家寡人”成了君主的专利,其自谦的色彩逐渐消失,“称孤道寡”才变得不客气起来。如三国时,吴主孙权派周瑜迎战曹操统率的魏军,临行前,这位英气勃勃的君主说:“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诸如此类的谦称,现在大都被淘汰,只是在书面语言中,还偶尔被借用,但自谦的色彩少,幽默的意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