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Posted 李白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 秋風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2、古诗词大全 李白 《三五七言》

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 秋風詞

原文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朋友盼著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走入相思之門,知道相思之苦。永遠的相思永遠的回憶,短暫的相思卻也無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牽絆,不如當初就不要相識。

注釋⑴落葉聚還(huán)散:寫落葉在風中時而聚集時而揚散的情景。⑵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⑶絆(bàn):牽絆,牽扯,牽掛。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57 .2、梅影三疊 .人生自是有情癡——古典詩詞之寸縷相思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2 :15-16 .

賞析

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詩人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也許在此時詩人正在思念一個舊時的戀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讓詩人悲傷和無奈。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 加上詩人的奇麗的想象,和對自己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的凄婉動人。

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余叢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詩起于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詞牌的淵源關系。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云:“本三五七言詩,后人采入詞中。”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說,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就說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郭紹虞先生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但李白這首詩也不能算是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凈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征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凈詩為“唱和之作”。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鑒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現出“哀音促節,凄若繁弦”(《唐宋詩醇》卷八)的藝術魅力。

參考資料:

1、梅影三疊 .人生自是有情癡——古典詩詞之寸縷相思 .北京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2 :15-16 .2、李德輝.李白《三五七言》詩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12.

古诗词大全 李白 《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想当日彼此亲爱相聚,现在分开后何日再相聚,在这秋风秋月的夜里,想起来真是情何以堪。

  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

  此诗的体式许多人认为很像一首小词,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赵翼的《陔余丛考》卷二十三云:“三五七言诗起于李太白:‘秋风清,秋月明。……’此其滥觞也。刘长卿《送陆澧》诗云:‘新安路,人来去。早潮复晚潮,明日知何处?潮水无情亦解归,自怜长在新安住。’宋寇莱公《江南春》诗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远,斜日沓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指出了它和“江南春”词牌的渊源关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清人还把李白这首诗当作是一首创调词而收入《钦定词谱》,云:“本三五七言诗,后人采入词中。”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就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郭绍虞先生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李白 《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李白《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李白 《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李白《三五七言》

  三五七言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译文  秋天的风是如此的凄清,秋天的月是如此的明亮;落叶飘飘,聚了还离散,连栖息在树上的鸦雀都心惊。

古诗词大全 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三五七言/秋风词翻

古诗词大全 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三五七言/秋风词原文: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三五七言/秋风词翻

古诗词大全 权德舆《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字)》原文及翻译赏析

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字)原文:响深涧,思啼猿。闇入苹洲暖,轻随柳陌暄。澹荡乍飘云影,芳菲遍满花源。寂寞春江别君处,和烟带雨送征轩。诗词作品: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限三五六七言(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