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古今异义,黔之驴古今异义

Posted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古今异义,黔之驴古今异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古今异义,黔之驴古今异义

2、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古今异义,黔之驴古今异义

   黔之驴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 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 因,古义:于是 今义:因为

  3.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注释】

  1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lǐ)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 柳州。

  2好(hào)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地名:贵州)。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

  4至:运到。

  5则:却。

  6之:代词,代驴。

  7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8以为:把……当做。以:把。为:当作。

  9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蔽,隐蔽,躲藏。窥,偷看、观察。

  10稍出近之:(老虎)渐渐走出树林接近它(驴)。稍:渐渐。近,接近。

  11(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2莫相知: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东西)。莫,不。相:动作一方偏指另一方。

  13大骇:非常害怕。大:非常。骇,害怕。

  14远遁:远远地逃走了。远:遥远。遁:逃走。

  15以为且噬己也:认为将要咬自己。且:将要。噬:咬。以:认为。己:自己。

  16然往来视之。然:表转折,然而,但是。往来:来来回回。视:观察。

  17觉无异能:觉得(驴)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异:特殊的。

  18者:表示揣度的语气。

  19益习其声:渐渐习惯了驴的叫声。益:渐渐,更。习:熟悉,习惯。

  20终不敢搏:始终不敢与它搏斗。终:最终。搏:扑、击。

  21稍:渐渐。

  22近:靠近。

  23益:更加。

  24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25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26驴不胜怒:驴不堪恼怒。不胜:不能承担或承受。

  27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28因:因此。

  29计之:考虑这件事。计:考虑。之: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

  30技止此耳:(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技:本领,技能。止:只,仅。此:如此。耳:罢了。

  31因:于是。

  32跳踉(tiào liáng):跳跃。

  33㘎(hǎn):(虎)怒吼。

  34尽:吃尽,吃光。

  35乃:才。

  36去:离开。

  37断:断裂,这里指咬断驴的脖子。

  38噬:咬。

  39他日:有一天

  【翻译】

  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庞然大物的样子,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的样子,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很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不是有什么特殊本领的。(老虎)更加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的靠近它,但始终不敢进攻。(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撞靠近冲击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因此跳跃着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驴)当初不暴露他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赏析】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船载”两个字还暗说了驴子形体的巨大沉重。“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然”;而由于“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通假字,黔之驴通假字

  黔之驴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习”同“悉”,熟悉。  文言文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通假字,黔之驴通假字

  黔之驴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习”同“悉”,熟悉。  文言文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通假字,黔之驴通假字

  黔之驴通假字  1.技止此耳“止”通“只”,只,不过。  2.益习其声“习”同“悉”,熟悉。  文言文古今异义  1.稍出近之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2.因跳踉大阚因,古义:于是今义:因为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黔之驴原文及译文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

古诗词大全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之驴阅读答案附翻译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