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
Posted 本纪
篇首语: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
2、古诗词大全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诗词大全 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孝文帝本纪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古诗词大全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 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 乘倪宽。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 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6、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给衣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不试之以足 B.以激怒其众
C.固以怪之矣 D.我以日出时去人近
7、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当时伏生已经很老了,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向他学习。
B. 倪宽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 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
C. 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因而得以官运久长。
D. 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4分)
(1)亡数十篇: (2)及时时间行佣赁:
(3)以古法议决疑大狱: (4)官属易之: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2)天子见问,说之。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古诗词大全 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古诗词大全 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袁盎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古诗词大全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
古诗词大全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
古诗词大全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史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
古诗词大全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
古诗词大全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
古诗词大全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阅读答案附翻译
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