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Posted 盗贼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2、古诗词大全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诗词大全 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患盗论阅读答案附翻译

  刘敞

  (一)患盗论(11分)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注释】①修:贯彻得好;②慢:疏忽。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①天下方患盗 (    ) ②或问刘子曰 (    )

  ③衣食不足 (  ) ④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    )

  8.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何盗之患”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令辱之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何陋之有  D.永州之野产异蛇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10.作者认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3分)

  答案:

  7.(4分)①正 ②有的人 ③足够 ④箱子 8.C (2分)

  9.(2分)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得分点:顾、源、止、倒装句式)

  10.(3分)①衣食不足 ②政赋不均 ③教化不修

  【参考译文】天下正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偷盗是有根源(原因)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产生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那人又说:“请问偷盗(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偷盗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偷盗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打城镇、侵犯百姓成为盗贼(强盗)啊。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原文

  患盗论

  宋 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

  【注】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译文

  天下正在忧心盗贼峰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盗贼产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腰包开别人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足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用“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采取行动找出路。说到法律(的规定):(是)让所有能够自首的盗贼,免除他们的罪行,有的还赏赐他们穿戴佩剑,官职俸禄,其恩泽够深了;但是盗贼却不受招安,并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无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为做百姓是太痛苦,当盗贼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的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不会起大的作用。

  现在有关部门不从源头上担忧考虑,却一味依靠惩办州县地方官,这就如同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所有百姓经过九年的耕种,就可以储蓄足够三年吃的余粮;有了足够三年吃的余粮,这以后可以把礼义教给他们。如今百姓之所以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是地方官的过失吗?我担心这样做(指惩办州县地方官)不会有什么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为死罪而互相隐瞒,以致动乱事件转增多的弊端,几乎又要出现了。至于用检举告发等办法来镇压,也完全是徒劳的。所以孔子说:“要我办理诉讼案件,我不过也和其他办案人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诉讼。”推而广之,也可说:“要我使用军事手段,我不过也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战事!”再引伸推广,也可以说:“要我镇压盗贼,我不过也和其他州县官员一样;根本的办法是要根绝盗贼产生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办法去呢。

  自从西夏元昊侵扰边境,国内盗贼蜂起,山东一带更加厉害。天子派遣侍御史督促逮捕,并且对它们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于是下令州郡:“盗贼出现却不能捉住,长吏要牵连出罪。”要加重其事的惩处力度。我认为在防备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估价之友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诗词大全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聊斋志异》)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相视而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哀请之 惟君图之

  C.乃述返魂之由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群导以往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B.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C.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即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D.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4分)

  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分)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韩愈)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

古诗词大全 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韩愈)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

古诗词大全 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原道(韩愈) 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韩愈)阅读答案附翻译  原道  韩愈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

古诗词大全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 才  苏 洵  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疏隽傲诞,不事绳检,往往冒法律,触刑禁,叫号欢呼,以发其一时之乐而不顾其祸。嗜利酗酒,使气傲物,志气一发,则倜然远去,不可羁束

古诗词大全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 才  苏 洵  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疏隽傲诞,不事绳检,往往冒法律,触刑禁,叫号欢呼,以发其一时之乐而不顾其祸。嗜利酗酒,使气傲物,志气一发,则倜然远去,不可羁束

古诗词大全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才(苏洵)阅读答案附翻译  养 才  苏 洵  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疏隽傲诞,不事绳检,往往冒法律,触刑禁,叫号欢呼,以发其一时之乐而不顾其祸。嗜利酗酒,使气傲物,志气一发,则倜然远去,不可羁束

古诗词大全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

古诗词大全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

古诗词大全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阅读答案附翻译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