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

Posted 孔子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

2、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观周原文及翻译

  观周

  作者:佚名

  孔子南敬叔曰:「吾老聃博古知今,通之原,明道德之,吾也,今矣.」曰:「受命.」遂言於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人之後也,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而授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益恭.故其鼎曰:『一命而,再命而,三命而俯,循而走,亦莫余敢侮,於是,粥於是,以其口,其恭也,若此.』」臧有言:「人之後,若不世,必有明君而者焉,孔子少而好,其在矣.」臣曰:「汝必之,今孔子周,先王之制,考之所,斯大也,君盍以乘之,臣.」公曰:「.」孔子一乘,二疋,其侍御.敬叔俱至周,於老聃,於弘,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察朝之度.於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富者送人以,仁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而仁者之,送子以言乎.凡今之士,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人者也;博而危其身,好人之者也;以有己人子者,以己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道尊矣.方弟子之,三千焉.

  孔子乎明堂,睹四墉有舜之容,桀之象,而各有善之,之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斧,南面以朝侯之焉,孔子徘徊而望之,者曰:「此周之所以盛也.夫明所以察形,古者所以知今,人主不於其所以安存,而忽怠所以危亡,是未有以於走而欲求及前人也,不惑哉.」

  孔子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堂右之前,有金人焉,三其口,而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多言,多言多.多事,多事多患.安必戒,所行悔.勿何,其.勿何害,其大.勿喟不,神伺人.焰焰不,炎炎若何.涓涓不壅,江河.不,或成.毫末不札,斧柯.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之也.梁者不得其死,好者必遇其.憎主人,民怨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人之不可先也,故後之.恭慎德,使人慕之.雌持下,人莫之.人皆彼,我守此.人皆或之,我不徙.藏我智,不示人技,我尊高,人弗我害,能於此.江海左,於百川,以其卑也.天道,而能下人,戒之哉!」孔子既斯文也,弟子曰:「小人之,此言而中,情而信.曰:『兢兢,如深,如履薄冰.』行身如此,以口患哉?」孔子老聃而焉,曰:「甚矣道之於今行也,吾比道,而今委以求世之君而弗受也,道於今行也.」老子曰:「夫者流於,者於,如此二者,道不可以忘也.」

  译文

  作者:佚名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南宫敬叔回答说:“我遵从您的意愿。”

  于是南宫敬叔对鲁国国君说:“我接受父亲的嘱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的先祖在宋国消亡了。他的祖先弗父何,最初拥有了宋国,后来给了弟弟厉公。到了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个国君,三次任命,他一次比一次恭敬。因此他家鼎上刻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他弯着腰;第二次任命,他弯着身子;第三次任命,他俯下身子。他靠着墙根走,也没有人敢欺侮他。在这个鼎里煮稠粥,煮稀粥,用来糊口。”他的恭敬节俭就到了这种地步。’臧孙纥曾说过这样的话:‘圣人的后代,如果不能执掌天下,那么必定有圣明的君主使他通达。孔子从小就喜好礼仪,他大概就是这个人吧。’我父亲又嘱咐我说:‘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现在孔子将要到周国去,观看先王遗留的制度,考察礼乐所达到的高度,这是大事业啊!您何不提供车子资助他呢?我请求和他一起去。”

  鲁君说:“好。”送给孔子一辆车,两匹马,派了一个人侍候他给他驾车。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

  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孔子观看明堂,看到四门的墙上有尧舜桀纣的画像,画出了每个人善恶的容貌,并有关于国家兴亡告诫的话。还有周公辅佐成王,抱着成王背对着屏风面朝南接受诸侯朝见的画像。

  孔子走来走去地观看着,对跟从他的人说:“这是周朝兴盛的原因啊。明亮的镜子可以照出形貌,古代的事情可以用来了解现在。君主不努力沿着在使国家安定的路上走,而忽视国家危亡的原因,这和倒着跑却想追赶上前面的人一样,难道不糊涂吗?”

  孔子在周国观览,进入周太祖后稷的庙内。庙堂右边台阶前有铜铸的人像,嘴被封了三层,还在像的背后刻着铭文:“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警戒啊!不要多言,多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多患。安乐时一定要警戒,不要做后悔的事。不要以为话多不会有什么伤害,祸患是长远的;不要以为话多没什么害处,祸患将是很大的;不要认为别人听不到,神在监视着你。初起的火苗不扑灭,变成熊熊大火怎么办?涓涓细流不堵塞,终将汇集为江河;长长的线不弄断,将有可能结成网;细小的枝条不剪掉,将来就要用斧砍。如能谨慎,是福的根源。口能造成什么伤害?是祸的大门。强横的人不得好死,争强好胜的人必定会遇到对手。盗贼憎恨物主,民众怨恨长官。君子知道天下的事不可事事争上,所以宁愿居下;知道不可居于众人之先,所以宁愿在后。温和谦恭谨慎修德,会使人仰慕;守住柔弱保持卑下,没人能够超越。人人都奔向那里,我独自守在这里;人人都在变动,我独自不移。智慧藏在心里,不向别人炫耀技艺;我虽然尊贵高尚,人们也不会害我。有谁能做到这样呢?江海虽然处于下游,却能容纳百川,因为它地势低下。上天不会亲近人,却能使人处在它的下面。要以此为戒啊!”

  孔子读完这篇铭文,回头对弟子说:“你们要记住啊!这些话实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立身行事能够这样,哪还能因言语惹祸呢?”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刑政

  作者:佚名

  仲弓於孔子曰:「雍至刑所用政,至政所用刑.至刑所用政,桀之世是也;至政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之.其次以政焉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之弗,以俗,於是乎用刑矣.五刑必即天.行刑赦,刑也,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心焉.」仲弓曰:「古之尤於事,不以其心,可得乎?」孔子曰:「凡五刑之,必原父子之情,立君臣之以之,意重之序,慎深之量以之,悉其明,正其忠以之.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必三焉,有指,不也,附,赦重,疑泛共之,疑赦之,皆以小大之比成也.是故爵人必於朝,共之也,刑人必於市,之也.古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也,士遇之,以弗之言,屏四方,唯其所之,不及政,弗欲生之也.」仲弓曰:「,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成於吏,吏以成告於正,正既之,乃告大司寇之,乃奉於王,王命三公卿士棘木之下,然後乃以之成疑于王,王三宥之以命,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仲弓曰:「其禁何禁?」孔子曰:「巧言破律,遁名改作,左道政者;作淫,造服,伎奇器,以上心者;行而,言而,非而博,非而,以惑者;假於鬼神,日卜筮,以疑者.此四者不以.」仲弓曰:「其禁於此而已?」孔子曰:「此其急者,其禁者十有四焉.命服命,不粥於市;璋璧琮,不粥於市;宗之器,不粥於市;兵旗,不粥於市;牲鬯,不粥於市;戎器兵甲,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不中,不中量,不粥於市;色正色,不粥於市;文珠玉之器,雕靡,不粥於市;衣服食,不粥於市;不,不粥於市;五木不中伐,不粥於市;不中,不粥於市.凡此禁以者,不赦也.」

  译文

  作者:佚名

  仲弓问孔子说:“我听说有严酷的刑罚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罚了。有严酷的刑罚不用政令,夏桀、商汤的时代就是这样;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罚,周朝成王、康王的时代就是这样。这是真的吗?”

  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专用五刑来治理民众也必须符合天道,执行刑罚对罪行轻的也不能赦免。,就是侧;侧,就是已成事实不可改变。一旦定刑就不可改变,所以官员要尽心地审理案件。”

  仲弓说:“古代审理案件,对过错的处罚根据事实,不依据内心动机,对这点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孔子说:“凡是审理五种罪行的案子,必须要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义来衡量,目的是论证犯罪情节的轻重,谨慎地衡量罪过的深浅,以便分别对待。尽量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极力发挥自己的忠爱之心来探明案情。大司寇的职责是正定刑法辨明法令来审理案件,审案时必须听取群臣、群吏和万民的意见。有指证而核实不了犯罪事实的,就不治罪。量刑可重可轻的就从轻,赦免时,原判重了的则先赦。疑案则要广泛地向大众征求意见共同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无法裁决,就赦免他。一切案件一定要根据罪行大小比照法律条文来定案。所以赐予爵位一定要在朝廷上,让众人共同见证;行刑一定要在闹市上,让众人共同唾弃他。古时诸侯不收容犯罪的人,大夫也不供养犯罪的人。读书人在路上遇到犯罪的人,不和他交谈。把罪犯放逐到四境,任凭他到什么地方,也不让他参与政事。表示不想让他活在世上。”

  仲弓问:“审理案件时,定案的事,是由什么官来完成的?”

  孔子说:“案件首先由狱官来审定,然后狱官把审理情况报告给狱官之长。狱官之长审理之后,再报告大司寇。大司寇审理之后,再报告君王。君王又命三公和卿士在种有酸枣树的审理处会审,然后把审理结果和可疑之处回呈给君王。君王根据三种可以宽宥的情况决定是否减免刑罚,最后根据审判结果来定刑。审定的程序是很慎重的。”

  仲弓又问:“在法律禁令的规定中都有哪些条款呢?”

  孔子说:“凡是用巧言曲解法律,变乱名义擅改法度,利用邪道扰乱国政者,杀。凡是制作淫声浪调,制作奇装异服,设计奇巧怪异器物来扰乱君心的,杀。凡行为诡诈又顽固,言辞虚伪又能诡辩,学非正学又广博多知,顺从坏事又曲加粉饰,用以蛊惑民众者,杀。凡利用鬼神、时日、卜筮,用以惑乱民众者,杀。犯此四类该杀罪行的都不需详加审理。”

  仲弓又问:“法令禁止的就到此为止了吗?”

  孔子说:“这是其中最紧要的。其余应禁的还有十四项:天子赐予的命服、命车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圭璋璧琮等礼玉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宗庙祭祀用的礼器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兵车旗不准在集市上出卖,祭祀用的牲畜和酒不准在集市上出卖,作战用的兵器铠甲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家用器具不合规矩不准在集市上出卖,麻布丝绸精粗不合乎规定、宽窄不合规定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染色不正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锦缎珠玉等器物雕刻巧饰特别华丽的不准在集市上出卖,衣服饮食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果实还未成熟不准在集市上出卖,树木不成材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幼小的鸟兽鱼鳖不准在集市上出卖。凡执行这些禁令都是为了治理民众,犯禁者不赦。”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在厄  作者:佚名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拜焉,路出于蔡.蔡大夫相曰:「孔子,其所刺皆中侯之病,若用於楚,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七日,外所通,藜羹不充,者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在厄  作者:佚名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拜焉,路出于蔡.蔡大夫相曰:「孔子,其所刺皆中侯之病,若用於楚,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七日,外所通,藜羹不充,者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在厄原文及翻译  在厄  作者:佚名  楚昭王聘孔子,孔子拜焉,路出于蔡.蔡大夫相曰:「孔子,其所刺皆中侯之病,若用於楚,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七日,外所通,藜羹不充,者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困誓  作者:佚名  子於孔子曰:「倦於,困於道矣,息於事君,可乎?」孔子曰:「云:『恭朝夕,事有恪.』事君之也,焉可息哉!」曰:「然息而事.」孔子曰:「云:『孝子不,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困誓  作者:佚名  子於孔子曰:「倦於,困於道矣,息於事君,可乎?」孔子曰:「云:『恭朝夕,事有恪.』事君之也,焉可息哉!」曰:「然息而事.」孔子曰:「云:『孝子不,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困誓原文及翻译  困誓  作者:佚名  子於孔子曰:「倦於,困於道矣,息於事君,可乎?」孔子曰:「云:『恭朝夕,事有恪.』事君之也,焉可息哉!」曰:「然息而事.」孔子曰:「云:『孝子不,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刑政  作者:佚名  仲弓於孔子曰:「雍至刑所用政,至政所用刑.至刑所用政,桀之世是也;至政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焉,太上以德教民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刑政  作者:佚名  仲弓於孔子曰:「雍至刑所用政,至政所用刑.至刑所用政,桀之世是也;至政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焉,太上以德教民

古诗词大全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刑政原文及翻译  刑政  作者:佚名  仲弓於孔子曰:「雍至刑所用政,至政所用刑.至刑所用政,桀之世是也;至政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焉,太上以德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