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Posted

篇首语: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2、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原文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注釋徐門:即徐州。謝雨:雨后謝神。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繅車:紡車。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牛衣:蓑衣之類。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參考資料:

1、陸林編注 .宋詞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75-76頁 .2、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51頁 .

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今屬江蘇)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題為“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皆寫初夏農村景色,此為其中第四首。

參考資料:

1、李靜 等.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頁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 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代·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代苏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宋词三百首 国中古诗 乡村 生活风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著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萤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蓋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萤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词三百首 国中古诗 豪放 记梦 战争 抒情壮志难酬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宋代·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宋词三百首 豪放 登高孤独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代·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宋词三百首 婉约 悼亡 典故思念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古诗词大全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标签:风俗乡村生活宋词三百首国中古诗词其他场景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标签:风俗乡村生活宋词三百首国中古诗词其他场景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代·苏轼《浣溪沙·簌簌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_翻译及赏析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代·苏轼《浣溪沙·簌簌

词语大全 抖簌簌   [dǒu sù sù]什么意思

抖簌簌  [dǒusùsù][抖簌簌]基本解释颤抖貌。[抖簌簌]详细解释颤抖貌。茅盾《赵先生想不通》:“赵先生一边想,一边就绷紧著脸,右手抖簌簌地做着扒的姿势。”[抖簌簌]百科解释

词语大全 扑簌簌   [pū sù sù]什么意思

扑簌簌  [pūsùsù][扑簌簌]基本解释形容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扑簌簌]详细解释亦作“扑速速”。形容物体轻轻而不断地落下。多形容流泪。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三出:“扑簌簌

词语大全 抖抖簌簌   [dǒu dǒu sù sù]什么意思

抖抖簌簌  [dǒudǒusùsù][抖抖簌簌]基本解释颤抖貌。[抖抖簌簌]详细解释颤抖貌。茅盾《林家铺子》二:“包里仅有一扣折子,她抖抖簌簌地双手捧了,直送到林先生的鼻子前。”[

古诗词大全 江城子(三之三)

原文棗花金釧約柔荑。昔曾攜。事難期。咫尺玉顏,和淚鎖春閨。恰似小園桃與李,雖同處,不同枝。玉笙初度顫鸞篦。落花飛。為誰吹。月冷風高,此恨只天知。任是行人無定處,重相見,是何時。譯文暫無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