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

Posted 景色

篇首语:艺术是生活的镜像,生活给了艺术再创造的灵感和力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

2、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卷絮風頭寒欲盡

原文

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紅,日日香成陣。新酒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春恨。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惱亂橫波秋一寸。斜陽只與黃昏近。(橫波秋 一作:層波橫)

譯文

花在凋零,香氣在飄散,眼看著每天落紅一陣又一陣。殘酒未醒又滿新酒,使我更加慵懶倦困。今年春天的怨恨,比去年春天的更甚。蝴蝶翩翩離去,黃鶯叫著飛走,我無人可以問訊。只能注目樓前的流水,望眼欲穿也看不到雙魚信。眼看著太陽西斜,黃昏又要到來。

注釋①“卷絮”句:意思是說落花飛絮,天氣漸暖,已是暮春季節。②雙魚:書簡。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③秋一寸:即眼目。

賞析

詞的上片以惜花托出別恨,起首三句描繪春深花落景象。所謂“卷絮風頭”,可參看章質夫詠絮詞的形容:“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昔人又多以飛絮落花作為寒意將盡的晚春季節的特色,如“綠陰春盡、飛絮繞香閣”,“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下面“墜粉飄香”等等,進一步形象地刻繪了花兒的飄謝,斜風過處,但見落英紛紛,清芬沁人,真如小晏詞所云:“東風又作無情計,艷粉嬌紅吹滿地。”這些雖說是寫晚春景色,而惜春之意也蘊含其中。

“新酒”兩句。轉而直接抒情,情感的內涵由惜春轉向懷人,并通過以酒遣愁的細節強化這種情感。“又添”兩字,加強語氣,徑直道出因懷人而中酒頻仍。“殘酒困”,是從“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生發而來。全句與”借酒澆愁愁更愁“的意思接近。”不減“兩字,作一回旋。雖說所思遠道,只能以酒消愁,而離恨卻并不因為分別時間久長而稍有減退。這樣,語氣更顯得委婉,而語意也深入了一層。

詞的下片,因音問斷絕而更增暮愁過片三句,極寫孤獨之感,不惟無人可問,連蝴蝶兒、黃鶯兒也都飛往別處,只剩下自己獨倚高樓,凝望碧水。雙魚,指書信。古詩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小晏《留春令》曰:“別浦高樓曾漫倚,對江南千里。樓下分流水聲中,有當日憑高淚。”前者以碧水興起雙魚,引出倚樓盼望來書而終歸失望之情。后者從流水聲中聯想當年倚樓懷人淚滴入水的景象;一是盼而不得,一為憶而彌悲,都能表達出真摯的情意。

結末兩句,抒寫了因懷人,傷春而生發的綿綿愁恨。橫波,指美目。李白詩云:“昔為橫波目,今作流淚泉。”“秋一寸”,也指目,李賀詩有“一雙瞳人剪秋水”之句。“惱亂”猶言撩亂,黃昏景色撩亂她的眼目,更觸動了她的愁緒。沈際飛云:“斜陽目,各有其境,不必相同。一云‘卻照深深院’,一云‘只送平波遠’,一云‘只與黃昏近’,句句沁入毛孔皆透。”“斜陽卻照深深院”,是說午夢酒醒,但見小院深深,春色已盡,只有斜陽一片,徘徊不去。“斜陽只送平波遠”寫行人乘舟去遠,唯見一抹殘陽,映照平波,悠悠而逝。兩者都是以夕照下的景色襯托離愁。而“只與黃昏近”是接上面“惱亂”句而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眼見白晝將盡,長夜即至,送春滋味,念遠情懷,此處不說愁恨而愁恨自見。

王灼《碧雞漫志》云:“趙德麟、李方叔皆東坡客,其氣味殊不近,趙婉而李俊,各有所長。”的確,趙氏之詞以清麗婉轉見長,此詞正體現了這一風格。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原文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譯文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里黯然銷魂無處訴說,醒后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注釋⑴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⑵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⑶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⑷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于白絹上。⑸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⑹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⑺移破:猶云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參考資料:

1、周汝昌 等 .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8 :538-539 .2、蘅塘退士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204 .

賞析

此詞上片寫夢里相思。下片寫醒后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征,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著兩句:“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就有這種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參考資料:

1、周汝昌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538-539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寒食)

原文紅杏梢頭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飛來去。行傍柳陰聞好語。鶯兒穿過黃金縷。桑落酒寒杯懶舉。總被多情,做得無情緒。春過二分能幾許。銀臺新火重簾暮。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寒食)

原文紅杏梢頭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飛來去。行傍柳陰聞好語。鶯兒穿過黃金縷。桑落酒寒杯懶舉。總被多情,做得無情緒。春過二分能幾許。銀臺新火重簾暮。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柳)

原文臘盡江南梅發后。萬點黃金,嬌眼初窺牖。曾見渭城人勸酒。嫩條輕拂傳杯手。料峭東風寒欲透。暗點輕煙,便覺添疏秀。莫道故人今白首。人雖有故心無舊。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柳)

原文臘盡江南梅發后。萬點黃金,嬌眼初窺牖。曾見渭城人勸酒。嫩條輕拂傳杯手。料峭東風寒欲透。暗點輕煙,便覺添疏秀。莫道故人今白首。人雖有故心無舊。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原文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譯文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

原文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譯文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

古诗词大全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作者]赵令畤 [朝代]宋代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层波横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古诗词大全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作者]赵令畤 [朝代]宋代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层波横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旅月懷人

原文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墻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譯文①蝶戀花: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

古诗词大全 蝶戀花·旅月懷人

原文月去疏簾才數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墻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譯文①蝶戀花: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調名取義簡文帝“翻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