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吴兴杂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Posted 水系
篇首语:只愿我永远在爱里,不断地学习,即使悲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吴兴杂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吴兴杂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吴兴杂诗》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江南 ,水乡农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条河流交错环抱着吴兴城,它们的流向与城墙偏斜。这四条河又分出许多溪水,溪水边居住着许多人家。
居民们利用这大好的自然条件,在水深的地方种上菱角,水浅的地方种植水稻,在那不深不浅的水域里种上荷花。
赏析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写吴兴地处水乡的特殊自然风光。读者首先注意到两句中的三个数量词,它们写出了密而不紊的一片水系。“四水”是主干,“千溪”是支流,“万家”则意味着更多的支流。通过“交流”、“散作”“遍”等动词勾勒,读者仿佛凌空鸟瞰,一望收尽吴兴水乡风光。被这密如蛛网的水系所分割,江南绿野就变成许多色块组成的锦绣。“抱城斜”是指环城的干流与城墙有一定走向上的斜度,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势态,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是活水,它们给江南原野带来了生机。
哲学启示
此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
诗的末二句将这遍及千家万户的溪水分三类,即“深”处。“浅”处和“不深不浅”处,并且分别为它们做了科学的安排,即“深”处种“菱”,“浅”处种“稻”,“不深不浅”处种“荷花”。全诗之妙,即在这三种安排之上。这三种安排的共同特点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惟其如此,菱、稻、荷花俱可长得茁壮喜人。反之,如果“一刀切”,不顾客观实际,那将会产生灾难性的的后果。
创作背景
阮元在做浙江巡抚时,颇为关心百姓及农事,不时出外巡视民情,因此对地方的山川形势比较熟悉,这首《吴兴杂诗》便作于嘉庆二年(1797)。在江南水乡,地处太湖南面的吴兴(今浙江湖州)是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此诗即描写吴兴的田园风光。地理内涵
此诗的头两句刻画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征。“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对水系不规则性、复杂性的观察和感受,是对整形几何观的某种超越。第二句更是关于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画,准确、生动而富有韵味。“散作”就是分散的意思,从环抱吴兴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断分叉而形成的千溪万流,整体上构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图。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点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来是由千溪万涧逐步汇聚而成的,村落是人们择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一类分形结构。作者采用诗家惯常的人格化手法,仿佛是先有了居民点的分形分布,而后河流为了亲近千村万户,便从吴兴城外的四水开始,逐步分散为千溪万涧,遍洒人间。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分形,居民点分布是人文系统的分形,两幅分形画面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既展示了独特的美学意韵,又体现了大地的厚德载物。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諡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阮元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五代·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追忆 ,少年 ,江南生活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清代·阮元《吴兴杂诗》
吴兴杂诗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江南 ,水乡农民船动湖光灩灩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唐代·皇甫松《采莲子·船动湖光灩灩秋》
采莲子·船动湖光灩灩秋
船动湖光灩灩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婉约 ,秋天 ,江南 ,写景爱情
古诗词大全 山中杂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山中杂诗
南北朝:吴均
古诗三百首 ,国中古诗 ,山村 ,写景生活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鸟儿欢快地向房檐上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轻轻地飘了出来。
鉴赏
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则举目可见;日落则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线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观赏著这一切。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则是“鸟”和“云”。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吴均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元代·虞集《院中独坐》院中独坐
何处它年寄此生,山中江上总关情。无端绕屋长松树,尽把风声作雨声。 古诗三百首 ,孤独 ,思乡爱国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魏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 古诗三百首 ,田园读书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南北朝·庾信《寄王琳》
寄王琳
南北朝:庾信
古诗三百首抒情相关参考
吴兴杂诗[作者]阮元 [朝代]清代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吴兴杂诗[作者]阮元 [朝代]清代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恐惊绕磵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宋代·葛天民《杂诗》杂诗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恐惊绕磵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
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恐惊绕磵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宋代·葛天民《杂诗》杂诗下竺山前打一遭,丁宁门子看溪桥。恐惊绕磵梅花落,莫遣行人语笑高。葛天民,字无怀,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徙台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古诗三百首,国中古诗,山村,写景生活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南北朝·吴均《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古诗三百首,国中古诗,山村,写景生活译文及注释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
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80》已亥杂诗80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
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80》已亥杂诗80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115》已亥杂诗115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龚自珍(1792年8月2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115》已亥杂诗115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龚自珍(1792年8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