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原文_翻译及赏析
Posted 词人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原文_翻译及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原文_翻译及赏析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宋代·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离别惜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梦中被子规鸟的啼叫唤醒,抬头向窗外望去,城楼上挂著一弯残月,仿佛被子规鸟啼破了似的。我乘着华丽的船就要出发,江水清澈,两岸的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的细雨,笼罩万家。
在别离之时,佳人与我相对而泣,热泪滚滚,打湿了锦衣。此去一别,天各一方,不知何日重逢。岭南偏远,鸿雁难以飞到,想必书信稀少。
鉴赏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像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尤为入妙。画船在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佳人,谓画船中乐妓。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宋代词人。《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珠溪诗集》,词存《菩萨蛮》一首。李师中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悽惨惨戚戚。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山亭水榭秋方半。凤帏寂寞无人伴。古诗词大全 七夕穿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七夕穿针
[作者] 柳恽 [朝代] 南北朝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
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
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
标签: 风俗 七夕节 其他 节日
《七夕穿针》赏析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天晚上,妇女们纷纷以彩色线穿七孔针,于庭院中陈列瓜果乞巧。民俗流风所及,七夕也成为六朝人咏歌的热点。除了歌唱牛郎织女外,“七夕穿针”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如梁简文帝萧纲诗“怜从帐里出,想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刘遵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柳恽的《七夕穿针》,虽然题材也是传统的闺怨,但比起前面各家来,诗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也开拓得较深。
诗歌发端“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且不提七夕穿针,而先说明丈夫从军代地(今河北、山西北部),妻子独处闺中,各色衣裳,无心料理。然而瞬间已到七夕,须为丈夫打点冬装,于是归结七夕穿针这一诗题:“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旧注引《周礼·春官》中“中秋夜,击土鼓、吹豳诗以迎寒”解释“迎寒”,似乎牵强。这两句诗使用修辞中的“互文格”,即“映月迎寒,抽纤缕理衣缝”,在月光下迎夜凉、穿针孔、缝衣衫。单纯的穿针娱乐变为实际的裁衣寄远,于是民俗与社会问题浑融浃洽,天衣无缝。下文便描写女主人公飞针走线时的容貌神情。“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的皪,光亮鲜明。连娟,纤细弯曲。眼波媚丽,奈何凝愁远望;眉山春妍,只是紧蹙不舒。全无佳节兴致,更添独居抑郁。这是人物的正面描写。接着诗人再从侧面对环境进行渲染:“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玉柱,这里代指筝瑟等乐器。罗衣沾露,只为伫立已久,可见时已夜深。秋风拂弦,可见心绪撩乱,置琴不顾。清露点点,微响悠悠,两句勾勒出一片凄清氛围,蕴含着恍惚失神的人物形象。结尾转到人物心理:“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一夜光阴大半流逝。残夜余光欲留无计。寥寥十字,辞约义丰,既是慨叹牛郎织女欢会短暂;又是自伤良宵虚度,比之牛郎织女,尤为不及。这两句将节日与日常生活收束合一,将人生感慨与神话传说收束合一,将世间凡人与天上星宿收束合一。神韵超远悠渺,耐人寻味。
此诗的人物描写,堪称细腻。随着时光的推移,由夜晚到中宵再到残夜,或是穿针缝衣的举止,或是颦眉含愁的神情外貌,或写幽清环境,或状嗟伤心绪,移步换形,内涵充实。从而使整首诗歌也显得清隽雅丽,卓然出群。正如清人陈祚明所说的,“柳吴兴诗如月华既圆,云散相映,光气满足。”(《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五)
《七夕穿针》作者柳恽简介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柳恽的其它作品
○ 江南曲
○ 捣衣诗
○ 柳恽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宋代·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宋代·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古诗词大全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作者]李师中 [朝代]宋代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标签:惜别词情感《菩萨蛮·子规啼破城
古诗词大全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作者]李师中 [朝代]宋代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标签:惜别词情感《菩萨蛮·子规啼破城
成语雨泣云愁成语读音yǔqìyúnchóu成语解释泪下如雨,愁多如云。形容忧愁深重。常用程度一般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产生年代古代典故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
七夕穿针[作者]柳恽 [朝代]南北朝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标签:风俗七夕节其他节日《七夕穿针
七夕穿针[作者]柳恽 [朝代]南北朝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标签:风俗七夕节其他节日《七夕穿针
七夕穿针原文: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七夕穿针鉴赏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
七夕穿针原文: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流阴稍已多,余光亦难取。七夕穿针鉴赏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令之一,相传在七夕的晚上牛郎织女一
古诗词大全 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小重山·一闭昭阳春又春[作者]韦庄 [朝代]唐一闭昭阳春又春。夜寒宫漏永,梦君恩。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湿,红袂有啼痕。歌吹隔重阍。绕庭芳草绿,倚长门。万般惆怅向谁论?凝情立,宫殿欲黄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