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日出入安穷
Posted 日出
篇首语: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日出入安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日出入安穷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两汉·佚名《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乐府 ,祭祀 ,抒情哲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日出日落,何时才终穷?时光岁月不与人的寿命齐同。
所以春天并非我想要的春,夏天并非我想像中的夏,
秋天并非我期盼的秋,冬天也并非我中意的冬。
时间像辽阔的四海,人的寿命好比一个小池,遍观物象后才知道生命的无奈。
我了解怎样才能快乐,只有独自驾驭六龙上天。
六龙的协调步伐,使我的心胸顿时爽畅。
唉,乘黄,怎么还不下降把我带上仙界。
创作背景
《日出入》是《郊祀歌》中的一章,祭的是日神。《日出入》一诗,当为“散歌”,是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武帝晚年东巡齐地、礼日成山时所作。而冯沅君以为此诗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时的作品。赏析
《日出入》是祭祀日神的诗。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异想天开,诗中由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山,感到时间的迅速流失和人生的飞速流逝。由此汉武帝就产生了要求成仙,乘龙上天的思想。
先秦时代,屈原在《九歌·东君》中所歌咏的,正是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勇射“天狼”而斗酌桂浆的豪侠日神。其辞采之缤纷、想像之神奇,足以令后世文豪搁笔兴叹。司马相如等辈虽学富五车、赋称“凌云”,大约也自知对日神的描摹,再不能与屈原媲美。故此歌入笔即别开蹊径,对日神不作丝毫描绘,径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前句从日之运行,凭虚而起,突然发问,问得空阔而邈远;后句则又一折,于日运无穷而人世有尽的慨叹中,抒写人们的惆怅之情,意蕴极为深长。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思致奇崛,极富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从来与人间的作息稼穑密切相关,它们似乎都是为人间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现在,人们突然发觉:人之一生,不过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而已;天地四时,则横绝万古而长存。这种“非我”境界的发现,固然令人难堪,却是人的破天荒觉醒。这堪称奇崛之语,蕴含着参透宇宙讯息的旷达之思。
“泊如四海之池”二句,则承上而下,进一步抒写人寿短促之感。前句将慨叹之情寓于形象的比喻,便使年寿短促之形,愈加逼真地显现于眼前;后句故作两可之问,又使潜台的答词,愈加确信无疑。如此说来,人们注定要在戚戚悲愁中了结一生了。而接着一反此意:“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那驾驭六龙的日神,正是与天地同生而年寿无穷的。当人们虔诚祭祀日神之际,谁都怀着美好的希冀:倘若有幸得到日神的福佑,能够像他一样调御六龙以巡天,该有何等欢乐!这想法很离奇,可当年汉武帝就有过这种狂想。汉人应劭说:“武帝愿乘六龙,仙而升天,曰:‘吾所乐,独乘六龙。然御六龙得其调,使我心若。”闻一多以为,细审应劭之意,诗中之“若”当作“苦”(《乐府诗笺》)。那么,这四句表现的,就是一种乐中带苦、去留难舍的情思了。但总的来看,自以快乐为主。这四句一变前两句的长句句式,以轻快的四言句式,辅以回环相联的“辘轳格”(“独乐六龙。六龙之调”),抒写对“仙”去为神的向往之情,顿使诗中蓄积的烦愁之结为之一扫。然而,当人们翘首云天,盼望那曾带着黄帝仙去的“乘黄”降临的时候,“龙翼马身”的乘黄,却总是渺无踪影、不见下来。此歌结句“訾,黄(乘黄)其何不徕下”,正绝妙地抒写了人们盼而不遇的一片失望之情。还不止是失望,那“訾”的一声嗟叹,形象地显示出人们怨其“不徕下”的懊恼詈责之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古诗词大全 李白《日出行╱日出入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日出行/日出入行原文: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日出行/日出入行翻译及注释
翻译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注释日出入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列于《相和歌辞·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庙歌辞》中有汉之《日出入》古辞。隈:山的曲处。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汩没:隐没。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溟涬:谓元气也。同科:同类。
日出行/日出入行赏析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藉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著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著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像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日出行/日出入行创作背景
汉代乐府中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诗反其意而作。此诗并非凭空说理,而是有感于现实而发。《唐宋诗醇》认为此诗「似为求仙者发」,沈德潜《唐诗别裁》说得更为肯定:「言鲁阳挥戈之矫诬,不如委顺造化之自然也,总见学仙之谬。」 诗词作品:日出行╱日出入行 诗词作者:【唐代】李白 诗词归类:【叙事】、【抒情】、【说理】
相关参考
日出入原文: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日出入翻译及注释翻译 太阳每天早上
日出入原文: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日出入翻译及注释翻译 太阳每天早上
原文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譯文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
原文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譯文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
原文日出入安窮?時世不與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泊如四海之池,遍觀是邪謂何?吾知所樂,獨樂六龍,六龍之調,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譯文 太陽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環往復
日出行/日出入行原文: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
日出行/日出入行原文: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和!汝奚
日出行/日出入行[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
日出行/日出入行[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
古诗词大全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芳朽自为别,无心乃玄功。夭夭日放花,荣耀将安穷。青松遗涧底,擢莳兹庭中。积雪表明秀,寒花助葱茏。贞幽夙有慕,持以延清风。无能常闭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