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原文_翻译及赏析

Posted 胡人

篇首语: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原文_翻译及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原文_翻译及赏析

2、古诗词大全 杏花天(賦昭君)

古诗词大全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原文_翻译及赏析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宋代·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讯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咏史怀古 怀才不遇组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明妃当时初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桃花春风面鬓脚微微亦低垂。
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我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离别归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从此一离去心知更不能回归,可怜还不能穿尽汉朝皇城之宫衣。
万里寄语欲相问塞南遥远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家人虽然在万里传来亲人之讯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明妃当初嫁给胡人的时候,身旁上百两的毡车上乘坐的都是胡人女子。
她多想找个人说话但无处可说,只能把心语寄托于琵琶声中,心事只有自己知道。
她用能弹出美妙声音的手拨动黄金做的杆拨,弹起琵琶仰望空中飞鸿劝著胡酒。
随嫁的汉宫侍女暗中垂泪,行走在大漠上的返国者频频回首。
汉朝之恩实在是浅薄啊,胡人之恩还要更深,人生的欢乐在于心与心相知。
可怜王昭君的青冢已经荒芜埋没,还是有悲哀的乐曲流传至今。

赏析

其一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针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现实意义。当时有些人误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笔法写诗,转折很多,跳跃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见来看待王安石,甚至恶意罗织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荆公年谱考略》中千方百计地替王安石辩解,但还未说得透彻。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白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著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构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两句写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诗经》上有“之子于归,百两(同‘辆’)御(迎接)之”的诗句,可见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礼来迎明妃。在通常情况下,礼仪之隆重,反映恩义之深厚,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笔。其中“皆胡姬”三字,又为下文“含情欲说独无处”作伏笔。

关于明妃对此的反应,诗中写她“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梅尧臣《依韵和原甫昭君辞》中也说:“情语既不通,岂止肠九回?”他们意思是说明妃与胡人言语也不通,谈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乐。

王安石通过在诗中突出一个细节描绘来表现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弹琵琶以“劝胡”饮酒,一面眼“看飞鸿”,心向“塞南”。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刻画了明妃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接着,他又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听者被感动到这个地步,则弹者之内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从听者的反应中写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况与心情的描写;末四句则是进一步加以分析、议论。这四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汉恩自浅胡自深”——明妃在汉为禁闭于长门中的宫女,又被当作礼物送去“和番”,所以“汉恩”是“浅”的;胡人对她以“百辆”相迎,“恩”礼相对较“深”。这句讲的是事实。第二层讲“人生乐在相知心”,这是讲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应该乐而不哀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就接入第三层: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层,中有两个转折,有一个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处(方东树《昭昧詹言》)。南宋初,范冲“对高宗论此诗,直斥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李壁注解中的话,此据《唐宋诗举要》转引),完全是没有懂得此诗。范冲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贯反对新法的人,挟嫌攻击,更不足据。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风俗”的,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争议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闯了诗祸。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选本皆不录,不知何故。其诗曰:“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黄金捍拔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谓诗祸,当然是指“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此语一出,议论汹汹。或谓“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谓“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想,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确是指男女关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关系,而是从更高的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也可说,此语即对前一首所提问题的答案,即男女结合应以“相知心”为准则。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资本主义萌芽味道。不过,男女关系也要从政治上看问题,例如我们在大批判中就是这样,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还有,王安石这诗的结尾是错误的。曾经拜访过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却并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词)。

创作背景

评论

说来有趣,昭君出塞,是喜剧还是悲剧,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唱对台戏的不仅杜甫和王安石而已。

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羨遭逢。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域赋秋风。“卫霍”即汉朝的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诗人把王昭君与“卫霍”相提并论,对她可说是高度赞扬了。不过诗中虽没明言,但显而易见,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是则在昭君的“得意”(诗人“我独羨遭逢”的“得意”)中也还有怨在。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命意和此诗相类。郁诗道: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汉元帝)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就命意和技巧来说,这首诗都不能算是佳作。不过这是郁达夫的“少作”,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8岁。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諡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

古诗词大全 杏花天(賦昭君)

原文

漢宮乍出慵梳掠。關月冷、玉沙飛幕。龍香撥重春蔥弱。一曲哀弦謾托。 君恩厚、空憐命薄。青冢遠、幾番花落。丹青自是難描摸。不是當時畫錯。

譯文

暫無譯文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咏史诗·青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咏史诗·青冢[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咏史诗·青冢》作者胡曾简介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

古诗词大全 咏史诗·青冢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咏史诗·青冢[作者]胡曾 [朝代]唐代玉貌元期汉帝招,谁知西嫁怨天骄。至今青冢愁云起,疑是佳人恨未销。《咏史诗·青冢》作者胡曾简介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

古诗词大全 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犹见南朝月,还随上国人。白云心自远,沧海意相亲。何事须成别,汀洲欲暮春。《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作者刘长卿简介刘长卿,

古诗词大全 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代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犹见南朝月,还随上国人。白云心自远,沧海意相亲。何事须成别,汀洲欲暮春。《曲阿对月别岑况、徐说》作者刘长卿简介刘长卿,

古诗词大全 杏花天(賦昭君)

原文漢宮乍出慵梳掠。關月冷、玉沙飛幕。龍香撥重春蔥弱。一曲哀弦謾托。君恩厚、空憐命薄。青冢遠、幾番花落。丹青自是難描摸。不是當時畫錯。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杏花天(賦昭君)

原文漢宮乍出慵梳掠。關月冷、玉沙飛幕。龍香撥重春蔥弱。一曲哀弦謾托。君恩厚、空憐命薄。青冢遠、幾番花落。丹青自是難描摸。不是當時畫錯。譯文暫無譯文

古诗词大全 周密《杏花天(赋昭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杏花天(赋昭君)原文:汉宫乍出慵梳掠。关月冷、玉沙飞幕。龙香拨重春葱弱。一曲哀弦谩托。君恩厚、空怜命薄。青冢远、几番花落。丹青自是难描摸。不是当时画错。诗词作品:杏花天(赋昭君)诗词作者:【宋代】周密

古诗词大全 周密《杏花天(赋昭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杏花天(赋昭君)原文:汉宫乍出慵梳掠。关月冷、玉沙飞幕。龙香拨重春葱弱。一曲哀弦谩托。君恩厚、空怜命薄。青冢远、几番花落。丹青自是难描摸。不是当时画错。诗词作品:杏花天(赋昭君)诗词作者:【宋代】周密

古诗词大全 从来幽怨应无数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清代·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咏史怀古,豪放,边塞,写景述志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古至今江山

古诗词大全 从来幽怨应无数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清代·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出塞》咏史怀古,豪放,边塞,写景述志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古至今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