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和闾丘莘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Posted 原文
篇首语: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和闾丘莘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和闾丘莘叟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和闾丘莘叟
[作者] 吴芾 [朝代] 宋
此时狂敌合灰飞,致我天王下紫微。
士马生风增锐气,旌旗蔽日耀皇威。
愧无一策裨黄屋,滥逐千官扈赭衣。
智略如君宜有用,周行指日看来归。
《和闾丘莘叟》作者吴芾简介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吴芾的其它作品
○ 和林大任劝耕
○ 送津还任
○ 又陈伯明知郡远寄诗篇因次韵二首其一
○ 送朝宗兼简闽帅
○ 和李子仪韵四首其一
○ 吴芾更多作品
古诗词大全 赠蜀僧闾丘师兄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赠蜀僧闾丘师兄
[作者] 杜甫 [朝代] 唐代
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呜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
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
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
凤藏丹霄暮,龙去白水浑。青荧雪岭东,碑碣旧制存。
斯文散都邑,高价越璵璠,晚看作者意,妙绝与谁论。
吾祖诗冠古,同年蒙主恩。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愁一挥泪,相遇即诸昆。
我住锦官城,兄居祇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
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
景晏步修廊,而无车马喧。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
漠漠世界黑,驱车争夺繁。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赠蜀僧闾丘师兄》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的其它作品
○ 春望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春夜喜雨
○ 绝句
○ 望岳
○ 杜甫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和闾丘莘叟中秋玩月[作者]吴芾 [朝代]宋平生爱明月,夜坐长忘眠。每见冰轮上,两足先跰跹。清赏意未足,常恐云油然。老来有余兴,犹不减少年。今岁值秋半,一醉拟流连。无何山雨来,不见觚棱圆。尚意
和闾丘莘叟中秋玩月[作者]吴芾 [朝代]宋平生爱明月,夜坐长忘眠。每见冰轮上,两足先跰跹。清赏意未足,常恐云油然。老来有余兴,犹不减少年。今岁值秋半,一醉拟流连。无何山雨来,不见觚棱圆。尚意
和闾丘省干喜雨韵[作者]吴芾 [朝代]宋良田方苦莠骄骄,甘雨如何閟九霄。贤守治声喧道路,圣君德泽播黎苗。宁容赤地炎威炽,果见青天旱气消。昨夜东皋已沾足,康衢满耳沸歌谣。《和闾丘省干喜雨韵》作
和闾丘省干喜雨韵[作者]吴芾 [朝代]宋良田方苦莠骄骄,甘雨如何閟九霄。贤守治声喧道路,圣君德泽播黎苗。宁容赤地炎威炽,果见青天旱气消。昨夜东皋已沾足,康衢满耳沸歌谣。《和闾丘省干喜雨韵》作
赠蜀僧闾丘师兄[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呜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凤藏丹
赠蜀僧闾丘师兄[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孙。呜呼先博士,炳灵精气奔。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世传闾丘笔,峻极逾昆仑。凤藏丹
赠闾丘宿松[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
赠闾丘宿松[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何惭宓子贱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作者苏轼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一别姑苏已四年。秋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浣溪沙·赠闾丘朝议,时还徐州》作者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