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送洛阳张员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Posted 员外
篇首语: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送洛阳张员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送洛阳张员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送洛阳张员外
[作者] 姚合 [朝代] 唐代
饯客未归城,东来驺骑迎。
千山嵩岳峭,百县洛阳清。
朔雁和云度,川风吹雨晴。
藓庭公事暇,应只独吟行。
《送洛阳张员外》作者姚合简介
姚合(约779~约846)中国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略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其诗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另编有《极玄集》。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交游甚广,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与贾岛友善,诗亦相近,然较贾岛略为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亦较琐细。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芬。"殆兼同时数子,巧撮其长者。但体似尖小,味亦微□。故品局中驷耳。"(《唐音癸签》)其诗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曾为南宋"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通行有明代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明钞本。另编选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姚合的其它作品
○ 寒食二首(一作张籍诗)
○ 咏雪
○ 游终南山
○ 闲居
○ 迎春
○ 姚合更多作品
古诗词大全 周繇《送洛阳崔员外》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洛阳崔员外原文:
塞诏除嵩洛,观图见废兴。城迁周古鼎,地列汉诸陵。日送归朝客,时招住岳僧。郡斋台阁满,公退即吟登。 诗词作品:送洛阳崔员外 诗词作者:【唐代】周繇 诗词归类:【乐府】、【无奈】、【愤慨】
相关参考
别张员外[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代木叶纷纷湘水滨,此中何事往频频。临风自笑归时晚,更送浮云逐故人。《别张员外》作者戴叔伦简介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
别张员外[作者]戴叔伦 [朝代]唐代木叶纷纷湘水滨,此中何事往频频。临风自笑归时晚,更送浮云逐故人。《别张员外》作者戴叔伦简介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
鄜州留别张员外[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鄜州留别张员外》作者
鄜州留别张员外[作者]韦庄 [朝代]唐代江南相送君山下,塞北相逢朔漠中。三楚故人皆是梦,十年陈事只如风。莫言身世他时异,且喜琴尊数日同。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濛濛。《鄜州留别张员外》作者
送洛阳崔员外原文:塞诏除嵩洛,观图见废兴。城迁周古鼎,地列汉诸陵。日送归朝客,时招住岳僧。郡斋台阁满,公退即吟登。诗词作品:送洛阳崔员外诗词作者:【唐代】周繇诗词归类:【乐府】、【无奈】、【愤慨】
送洛阳崔员外原文:塞诏除嵩洛,观图见废兴。城迁周古鼎,地列汉诸陵。日送归朝客,时招住岳僧。郡斋台阁满,公退即吟登。诗词作品:送洛阳崔员外诗词作者:【唐代】周繇诗词归类:【乐府】、【无奈】、【愤慨】
酬张员外见寄[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分应天与吟诗老,如此兵戈不废诗。生在世间人不识,死于泉下鬼应知。啼花蜀鸟春同苦,叫雪巴猿昼共饥。今日逢君惜分手,一枝何校一年迟。《酬张员外见寄》作者杜
酬张员外见寄[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分应天与吟诗老,如此兵戈不废诗。生在世间人不识,死于泉下鬼应知。啼花蜀鸟春同苦,叫雪巴猿昼共饥。今日逢君惜分手,一枝何校一年迟。《酬张员外见寄》作者杜
古诗词大全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常时并冕奉天颜,委佩低簪彩仗间。今日独来张乐地,万重云水望桥山。《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作者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年),
古诗词大全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代常时并冕奉天颜,委佩低簪彩仗间。今日独来张乐地,万重云水望桥山。《赴连山途次德宗山陵寄张员外》作者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