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Posted 大雨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2、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作者] 张元干   [朝代] 宋代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点绛唇·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作者张元干简介

元干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

张元干的其它作品

○ 忆秦娥·桃花萼

○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 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 卜运算元·风露湿行云

○ 醉花阴

○ 张元干更多作品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丙寅

[作者] 蔡伸   [朝代] 宋代

梅雨初晴,画栏开遍忘忧草。兰堂清窈。高柳新蝉噪。
枕上芙蓉,如梦还惊觉。匀妆了。背人微笑。风入玲珑罩。

《点绛唇·丙寅》作者蔡伸简介

蔡伸(1088—1156)字伸道,号友古居士,莆田(今属福建)人,蔡襄孙。政和五年(1115)进士。宣和年间,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赵构以康王开大元帅幕府,伸间道谒军门,留置幕府。南渡后,通判真州,除知滁州。秦桧当国,以赵鼎党被罢,主管台州崇道观。绍兴九年(1139),起知徐州,改知德安府。后为浙东安抚司参谋官,提举崇道观。绍兴二十六年卒,年六十九。《宋史翼》有传。伸少有文名,擅书法,得祖襄笔意。工词,与向子諲同官彭城漕属,屡有酬赠。有《友古居士词》一卷。 存词175首。

蔡伸的其它作品

○ 卜运算元·春事付莺花

○ 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 苍梧谣·天

○ 念奴娇·岁华晼晚

○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

○ 蔡伸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蔡伸《点绛唇(丙寅)》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丙寅)原文:梅雨初晴,画栏开遍忘忧草。兰堂清窈。高柳新蝉噪。枕上芙蓉,如梦还惊觉。匀妆了。背人微笑。风入玲珑罩。诗词作品:点绛唇(丙寅)诗词作者:【宋代】蔡伸

古诗词大全 蔡伸《点绛唇(丙寅)》原文及翻译赏析

点绛唇(丙寅)原文:梅雨初晴,画栏开遍忘忧草。兰堂清窈。高柳新蝉噪。枕上芙蓉,如梦还惊觉。匀妆了。背人微笑。风入玲珑罩。诗词作品:点绛唇(丙寅)诗词作者:【宋代】蔡伸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丙寅[作者]蔡伸 [朝代]宋代梅雨初晴,画栏开遍忘忧草。兰堂清窈。高柳新蝉噪。枕上芙蓉,如梦还惊觉。匀妆了。背人微笑。风入玲珑罩。《点绛唇·丙寅》作者蔡伸简介蔡伸(1088—1156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丙寅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丙寅[作者]蔡伸 [朝代]宋代梅雨初晴,画栏开遍忘忧草。兰堂清窈。高柳新蝉噪。枕上芙蓉,如梦还惊觉。匀妆了。背人微笑。风入玲珑罩。《点绛唇·丙寅》作者蔡伸简介蔡伸(1088—1156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武都静林寺妙峰亭席上作·假山前引水,激起数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武都静林寺妙峰亭席上作·假山前引水,激起数尺[作者]毛滂 [朝代]宋代秀岭寒青,冷泉凌乱催秋意。佩环声里。无限真珠碎。叹我平生,识尽闲滋味。来闲地。为君一醉。万事浮云外。《点绛唇·武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武都静林寺妙峰亭席上作·假山前引水,激起数尺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武都静林寺妙峰亭席上作·假山前引水,激起数尺[作者]毛滂 [朝代]宋代秀岭寒青,冷泉凌乱催秋意。佩环声里。无限真珠碎。叹我平生,识尽闲滋味。来闲地。为君一醉。万事浮云外。《点绛唇·武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同前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同前[作者]晁补之 [朝代]宋代回雁风微,养花浓淡天容好。似春知道。吉梦佳辰到。共乐春台,携手蓬莱小。同倾祷。愿春不老。岁岁寻芳草。《点绛唇·同前》作者晁补之简介晁补之(1053—1

古诗词大全 点绛唇·同前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点绛唇·同前[作者]晁补之 [朝代]宋代回雁风微,养花浓淡天容好。似春知道。吉梦佳辰到。共乐春台,携手蓬莱小。同倾祷。愿春不老。岁岁寻芳草。《点绛唇·同前》作者晁补之简介晁补之(1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