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白石潭秋霁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Posted 原文
篇首语:百艺通,不如一艺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白石潭秋霁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白石潭秋霁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白石潭秋霁作
[作者] 周繇 [朝代] 唐代
潭心烟雾破斜晖,殷殷雷声隔翠微。
崖蹙盘涡翻蜃窟,滩吹白石上渔矶。
陵风舴艋讴哑去,出水鸬鹚薄泊飞。
秋霁更谁同此望,远钟时见一僧归。
周繇的其它作品
○ 送人尉黔中
○ 津头望白水
○ 甘露寺北轩
○ 登甘露寺
○ 经故宅有感
○ 周繇更多作品
古诗词大全 万山潭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万山潭作
[作者] 孟浩然 [朝代] 唐代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标签: 山水 景色
《万山潭作》译文
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
鱼儿在树阴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
神女以玉佩相赠的故事,传说就发生在这座万山。
我既然无缘有如此奇遇,乘月色唱着歌荡桨而归。
《万山潭作》注释
万山:在襄阳西北,汉水南岸,又名汉皋山。又,晋杜预刻二碑记功,“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晋书·杜预传》),则万山潭,即其沉碑处。
磐石:大石。
亦:一作“益”。
行:一作“游”。
游女昔解佩:据《列仙传》载,江妃二神女尝出游江汉之滨,逢郑交甫,交甫见而悦之,因请其配饰,二女遂手解佩与之,交甫受而怀之,去数十步,佩与二女俱不见。
沿月:月下顺流行船。棹歌:鼓棹而歌。乐府有《棹歌行》。
《万山潭作》作者孟浩然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孟浩然的其它作品
○ 过故人庄
○ 春晓
○ 宿建德江
○ 田家元日
○ 清明即事
○ 孟浩然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若临瑶池前,想望昆仑丘。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深沉俯峥嵘,清浅延阻修。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杳霭信难测,渊
古诗词大全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同薛司直诸公秋霁曲江俯见南山作[作者]高适 [朝代]唐代南山郁初霁,曲江湛不流。若临瑶池前,想望昆仑丘。回首见黛色,眇然波上秋。深沉俯峥嵘,清浅延阻修。连潭万木影,插岸千岩幽。杳霭信难测,渊
万山潭作[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标签:山水景色《万山潭作》译文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
万山潭作[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代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标签:山水景色《万山潭作》译文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水清澈
行田诗(一作白石岩)[作者]张又新 [朝代]唐代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清尘。欲追谢守行田意,今古同忧是长人。《行田诗(一作白石岩)》作者张又新简介[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
行田诗(一作白石岩)[作者]张又新 [朝代]唐代白石岩前湖水春,湖边旧境有清尘。欲追谢守行田意,今古同忧是长人。《行田诗(一作白石岩)》作者张又新简介[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
秋霁[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代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秋霁》作者崔道融简介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秋霁[作者]崔道融 [朝代]唐代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秋霁》作者崔道融简介崔道融,生卒年待考。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古诗词大全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主《与诸道
古诗词大全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与诸道者同游二室至九龙潭作[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喜逢二室游仙子,厌作三川守土臣。举手摩挲潭上石,开襟斗薮府中尘。他日终为独往客,今朝未是自由身。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峰应笑人。主《与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