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Posted 杏花
篇首语: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苏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苏溪亭
[作者] 戴叔伦 [朝代] 唐代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标签: 闺怨 春天 诗 情感 季节
《苏溪亭》注释
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乾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苏溪亭》赏析
赏析一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令,苏溪在今浙江省义乌市苏溪镇,与浙江省东阳市不远,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作的。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菸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濛,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赏析二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苏溪在浙江义乌县附近。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象《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这位倚阑人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是什么呢?“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迷濛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贺铸《青玉案》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菸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濛,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苏溪亭》作者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的其它作品
○ 兰溪棹歌
○ 塞上曲二首·其二
○ 调笑令·边草
○ 除夜宿石头驿
○ 戴叔伦更多作品
古诗词大全 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溪亭
[作者] 林景熙 [朝代] 宋代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溪亭》赏析
在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溪亭,指临溪水的亭子。唐张祜《题上饶亭》诗:“溪亭拂一琴,促轸坐披衿。” 宋李清照《如梦令》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首联破题。“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余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句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濛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余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著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余思”呼应。月上高树,周围一片冷清幽寂。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余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正说明他感慨至深。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百无聊赖,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著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溪亭》作者林景熙简介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旸,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林景熙的其它作品
○ 冬青花
○ 林景熙更多作品
相关参考
苏溪亭原文: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翻译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
苏溪亭原文: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翻译苏溪亭边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象《西洲曲》里的那人是谁呢?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
苏溪亭戴叔伦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
苏溪亭戴叔伦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赏析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戴叔伦公元780年在(唐德宗建中元年)旧历五月至
溪亭[作者]林景熙 [朝代]宋代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溪亭》赏析在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
溪亭[作者]林景熙 [朝代]宋代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溪亭》赏析在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
郭家溪亭[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高亭望见长安树,春草冈西旧院斜。光动绿烟遮岸竹,粉开红艳塞溪花。野泉闻洗亲王马,古柳曾停贵主车。妆阁书楼倾侧尽,云山新卖与官家。王建的其它作品○十五夜望月寄
郭家溪亭[作者]王建 [朝代]唐代高亭望见长安树,春草冈西旧院斜。光动绿烟遮岸竹,粉开红艳塞溪花。野泉闻洗亲王马,古柳曾停贵主车。妆阁书楼倾侧尽,云山新卖与官家。王建的其它作品○十五夜望月寄
古诗词大全 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作者]吴潜 [朝代]宋代溪边屋。不浅不深团簇。野树平芜秋满目。有人闲意足。镟唤一尊__。菱芡煮来新熟。归去来辞歌数曲。醉时无检束。《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作者吴潜简
古诗词大全 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作者]吴潜 [朝代]宋代溪边屋。不浅不深团簇。野树平芜秋满目。有人闲意足。镟唤一尊__。菱芡煮来新熟。归去来辞歌数曲。醉时无检束。《谒金门·_·上秀邸溪亭》作者吴潜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