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李白《登峨眉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李白
篇首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李白《登峨眉山》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李白《登峨眉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峨眉山原文: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
登峨眉山翻译及注释
翻译蜀国有很多仙山,但都难以与绵邈的峨眉相匹敌。试登此峨眉山周游观览,其绝特奇异的风光景致哪里能全部领略。青苍的山峰展列于天际,色彩斑斓如同出自画中。飘然登上峰顶赏玩紫霞,恰如真得到了修道成仙之术。我在云间吹奏玉箫,在山石上弹起宝瑟。我平生素有修道学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我的脸上似已充满烟霞之气,尘世之牵累忽然间已消失。倘若遇上仙人骑羊子,就与他相互携手凌跨白日。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因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而得名,是著名的风景区,有「峨眉天下秀」之称。2邈:渺茫绵远。3周流:周游。4绝怪:绝特怪异。5青冥:青而暗昧的样子。6泠然:轻举貌。《文选·江淹〈杂体诗〉》:「冷然空中赏。」7锦囊术:成仙之术。《汉武内传》载:汉武帝曾把西王母和上元夫人所传授的仙经放在紫锦囊中。8琼箫:即玉箫,箫的美你。9微尚:指学道求仙之愿。十烟容:古时以仙人托身云烟,因而称仙人为烟容。此处烟容即指脸上的烟霞之气。⑾尘累:尘世之烦扰。⑿骑羊子:即葛由。《列仙传》卷上:「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西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
登峨眉山鉴赏
此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十六句可分四段,每段四句。用入声质韵,一韵到底。四段的首句,皆用平声字作结,在音调上有振音激响的作用。虽是一首五言古诗,但在结构层次上是非常严整的。
首段「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四句突出峨眉山在蜀中尤为名胜,无与伦比,为登览游山,伏下线索。接着写初到名山、亲历奇景。「周流」说登览游赏当遍及峨眉古迹名区。「试登览」即初次登临。「绝怪」指峨眉山巖壑幽深,群峰险怪,阴晴变化,景象万千。「安可悉」极言峨眉山深邃,林泉胜迹,难以尽觅。
第二段首二句「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具体写峨眉山之高峻磅礡,秀丽无俦,奇光异彩,分列杂陈。让人感到一登峨眉山,顿入清境,仿佛置身于图画之中。后二句「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进一步写登山以后的感受。言登临峨眉山,沉浸于丹霞翠霭之间,心与天和,似能参天地之奥秘,赏宇宙之奇观,得到了仙家的锦囊之术。
第三段「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接着描述诗人在这样的山光掩映,云霞飘拂的景象下面,欢快无极。弄琼箫于云霄,响彻群峰;弹宝瑟于石上,声动林泉。怡情于物外,乃得偿平生之夙愿。「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说明诗人早已绝情荣利,不慕纷华,在漫游峨眉,饱览山光之际,快慰平生,欢情已偿。
末段前二句「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云烟万态,晴光霞影,呈于眉睫之前,大略指峨眉山顶的「佛光奇景」。在晴光的折射之下,人影呈现于云影光环之间,不禁有羽化登仙之感,尘世百虑因而涤尽。末二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骑羊子」,指峨眉山传说中的仙人葛由,传说他骑着自己刻的木羊入山成仙。诗人说:假如得遇骑羊子葛由,亦当与之携手仙去,上凌白日,辞谢人间。
陆文华《诗酒李太白》中说,此诗极写峨眉之雄奇无匹,真令人有人间仙境之感,这就难怪诗人会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了。他甚至幻想能遇到仙人葛由,跟着他登上绝顶,得到成仙。当然,当时的李白实际上并不想出世,他有着远大的抱负,正想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峨眉奇景只是暂时淡化了他的现实功利心。不过,由此也不难看出,名山之游对李白超功利审美情趣的形成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此诗写寻仙访道,虽然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更多的则是李白追求纯真善美,反对虚伪丑恶的表现。
登峨眉山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八、九年(720、721年)间。李白二十五岁之前在蜀地,读书游学,先后两次登上峨眉山。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开元八年春李白游成都,随即又登峨眉,作《登峨眉山》。据清人黄锡珪《李白年谱》称:「开元九载,白游峨眉,有《登峨眉山》诗。」 诗词作品:登峨眉山 诗词作者:【唐代】李白 诗词归类:【写山】
古诗词大全 峨眉山月歌原文_翻译及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国中古诗 ,秋天 ,游历 ,写景地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著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创作背景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著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赏析二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山中多寺观。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藉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据此,将这句解作弯月飞挂峨眉山,似亦说得通。
第三,是对"三峡"的不同解说。一说这里的"三峡"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峡、巫峡、西陵峡;一说指四川乐山县的黎头、背峨、平羌所谓小三峡。要辨别哪一个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线。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说明是从峨眉山的方面启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芦山县西北,至乐山县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清溪"在乐山三峡的下游,作者夜间从这里出发。目标是"向三峡气显然不是指乐山县的三峡。否则不仅"向"字失去了着落,行人便成了走回头路。所以。此处的"三峡"必定是指著名的巴东三峡。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也是由乐山经渝州(今重庆一带)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对二联对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说。有的说是指作者怀念的友人,或为其"送行之人";沈德潜则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唐诗别裁》)看来后一种说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实际上的故乡,月是故乡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怀念。无疑也是对故乡的依恋。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拟人更有诗意。俞陛云认为:"以秋宵之残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桡,风景幽绝。无奈轻舟夜发,东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见,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诗境浅说续编》)所以"思君"不是单指对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种宽泛的乡情。以象征著故乡的山月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体的友人更有深意吗?
古人论此诗,最称道它对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说:"谈艺者有谓七言律一句不可两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见精严。然我以为皆非妙悟也。作诗到神情传处,随分自佳,下得不觉痕迹,纵使一句两入,两句重犯,亦自无伤。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艺圃撷金》)王世贞称此诗是太白佳境,并说:"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艺苑卮言》)。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宋代·李清照《武陵春·春晚》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国中古诗 ,婉约 ,女子 ,闺怨感伤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代·梅尧臣《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宋代:梅尧臣
古诗三百首 ,国中古诗 ,登山 ,写景抒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代·刘禹锡《秋词》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国中古诗 ,秋天悲秋
相关参考
登峨眉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
登峨眉山[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原文: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
作者或出处:李白古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现代文全文翻译: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
作者或出处:李白古文《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现代文全文翻译: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国中古诗,秋天,游历,写景地名译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代·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国中古诗,秋天,游历,写景地名译文
峨眉山月歌李白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
峨眉山月歌李白系列:关于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