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潼关

篇首语: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杜甫诗选 新安吏》(杜甫)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潼关吏原文: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翻译及注释

翻译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著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注释1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2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3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4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5要:同「邀」,邀请。6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7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8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9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十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⑾哥舒:即哥舒翰。

潼关吏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潼关吏鉴赏

  此诗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劳苦的样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杜甫忧心忡忡,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像,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而这虽然是通过官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慎」字意味深长,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诗词作品:潼关吏 诗词作者:【唐代杜甫 诗词归类:【边疆】、【战争】、【赞美】、【士卒】

古诗词大全 《杜甫诗选 新安吏》(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 新安吏 杜甫 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 杜甫诗选 新安吏

【原文】 客1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2?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3。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4?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5。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6。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7。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8。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9。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十,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1客:杜甫的自称。 2喧呼:喧闹呼叫。点兵,按照户籍名册来点名征兵。「借问」的发问之人是杜甫,由此也可以看出本诗采用问答体。更:即岂,难道。丁:唐制中,最初是「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到了天宝三年(744)改为「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 3这两句则是官吏的回答解释:迫于军令,不得不这样。府帖:军帖,唐时是府兵制,所以称「府帖」。次选:因为壮丁已经被全部征用,再次征兵时只能征中男入伍。中男,指为成丁的男子。 4这两句又是诗人的疑问。表现一种情感上的冲突,一方面必须要有兵士戍守王城,另一方面丁已征尽,只好征用未成年的孩子去打仗守城,令人担忧更让人觉得可怜。绝短小,极短小。 5白水:即大河。这两句融景入情,构成了一种似乎山川也在为之悲恸的凄凉气氛。 6眼枯:眼中的泪水流得太多,已经导致了眼泪枯竭。天地:指朝廷,因为不敢直指便以此来影射。 7相州:指邺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县。日夕:即早早晚晚、时时刻刻。平:平定,克复。 8贼难料:其实并非因为「贼难料」,而是「人谋不臧」,当时肃宗不信任郭子仪等大将,害怕他们功高位尊后会难以统领,所以就故意压制,最终导致了邺城之败,但在这里杜甫只好以浑说带过,将罪过归咎于「贼难料」。 9就粮:即就食。近故垒:指靠近旧营地。旧京:指洛阳。 十王师:即王者之师。原本是用来指天子的军旅,后来多用来指反抗外敌入侵的政府军,也就是杜甫这里所说的「义军」。顺:名正言顺、合乎正义。

【译文】 我走在通往新安的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喧哗,原来是差役在村里征兵。我问那些差役:「新安这个小小的县城,连年战乱,还有壮丁可以应征入伍吗?」差役回答说:「昨夜州府已经下达文书,规定征调中男入伍了。」我说:「这些人既矮又小,怎么能让他们去守卫东都洛阳啊?」健壮的青年大概家境还不错,他们都有母亲前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大多出身贫户,他们都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无人前来送行。时间已到黄昏,大河向东流去,青山下还传来送行者的哭声。我看到这般景象,就安慰那些哭泣的人说:「把你们的眼泪收起来吧,不要哭坏了眼睛,白白损伤了身体。天地终是无情啊!官军进攻相州,本来一两天就能平定叛乱,谁知敌情难以预料,以致吃了败仗,士卒纷纷溃散了。他们的伙食就在旧营垒附近供应,训练也在东都近郊进行。他们要做的工作只是挖掘城壕,也不会深到见水。牧马也是很轻松的任务,况且朝廷的军队是正义之师,主将非常关心爱护士卒。你们这些送行的家属就不要哭得如此伤心了,仆射如父如兄,定不会亏待士卒。」

【赏析】 乾元元年(758)冬,唐朝大将郭子仪在接连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地之后,又与其他九位节度使继续攻打安庆绪(安禄山之子)的军队,直至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但此时唐肃宗出于猜疑,撤销了郭子仪军队统帅之职,导致唐军没有统领,再加上粮草短缺,军士士气消沉,最终败逃。由于战争中唐军兵员散亡不少,急需补充,于是朝廷又开始征兵。适逢杜甫途经新安,见此情景,便创作了这首诗。新安,在洛阳西。 全诗按照八句、八句、十二句的方式大致划分成三个层次。在第一部分中,前两句对全诗起统领作用,「客」是诗人自称,之后诗歌的所有描写皆由「喧呼闻点兵」而来。余下六句则以诗人和官吏问答的形式说明了征兵的强横。天宝三年的兵役制度规定: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正常情况下,中男直到成丁后才服兵役,而眼下有不少人都被当做壮丁抓走,诗人质问新安吏:「新安县很小,再无壮丁了吧?」对方答道:「昨晚州府下了军帖,依次征调中男出征。」杜甫又问道:「中男还小,怎么能保卫洛阳呢?」对方可能是哑口无言了,也可能是厌烦了,没再作答。这段场景很好地把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诗人迂执的性格特征表现了出来。 第二部分的八句,刻画的是中男出征前的离别场面。健壮的中男可能家境稍好,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青年则无依无靠,独自上路。家人哪里去了?第一部分交代了原因:「县小更无丁。」这一句与「有母送」前后照应,暗示父亲早已不在了。此情此景,更让人感到悲凉。黄昏时分,河水向东而去,青山之下却还有送行人的抽泣声。此时诗人也只能以「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来劝慰他们,「莫」、「收」在先,是果;「终无情」在后,是因。诗人似乎让人把眼泪咽进肚中,悲愤之情更加深刻。 最后一部分先用四句分析了相州战败的情况,之后八句又用军队的性质和现实情况来继续安抚兵丁的家属。这里面既蕴涵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又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关爱。整首诗歌一方面抨击了唐朝不合理的征兵制度,揭示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又肯定了这场平叛战争的合理性。这看似矛盾的两面,正是当时国家灾难深重、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使作者无比痛心的写照。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

  杜甫——《潼关吏》  【内容】: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

古诗词大全 杜甫《潼关吏》

  杜甫——《潼关吏》  【内容】: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

古诗词大全 《潼关吏》赏析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古诗词大全 《潼关吏》赏析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

古诗词大全 《杜甫诗选 新安吏》(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新安吏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新安吏【原文】客1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2?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3。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4?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

古诗词大全 《杜甫诗选 新安吏》(杜甫)原文及翻译

杜甫诗选新安吏杜甫系列:杜甫诗选|杜甫诗集杜甫诗选新安吏【原文】客1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2?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3。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4?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

古诗词大全 潼关原文_翻译及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近代·谭嗣同《潼关》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地方写景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

古诗词大全 潼关原文_翻译及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近代·谭嗣同《潼关》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地方写景创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

古诗词大全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_翻译及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

古诗词大全 山坡羊·潼关怀古原文_翻译及赏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