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千秋
篇首语: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杜牧《过勤政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勤政楼原文: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过勤政楼注释
1勤政楼:唐玄宗开元(713-741)前期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2千秋佳节: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3承露丝囊: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参《唐会要》)。4紫苔:《拾遗记》:「紫苔覆漫,味甘而柔滑。」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过勤政楼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像,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著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诗词作品:过勤政楼 诗词作者:【唐代】杜牧 诗词归类:【讽刺】、【感昔伤今】
古诗词大全 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原文及翻译赏析
勤政楼西老柳原文: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
勤政楼西老柳翻译及注释
翻译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
注释1勤政楼:在长安兴庆宫西南,始建于开元八年(720),元和十四年(819)重修。2临风:迎风;当风。《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3驻马。唐朱庆余《过旧宅》诗:「荣华事歇皆如此,立马踟蹰到日斜。」4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5长庆二年:公元822年。
勤政楼西老柳赏析
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741年)所种,至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已在百龄上下,当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诗人自然会怆然动怀。东晋桓温北征途中,看到他昔日手种的柳树都已经有十围那么粗了,曾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对树伤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难怪诗人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而树在诗人眼中,也是物情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白居易看到这株临风老柳就好像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他这位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可以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和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这是诗人的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勤政楼西老柳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重修勤政楼。此诗作于重修勤政楼的第三年。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所种,至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已在百龄上下,其时白居易已五十一岁。以垂暮之年对半朽之树,怆然动怀,因作此诗。
勤政楼西老柳赏析二
这首五言绝句,纯由对句组成,仿佛是五律的中间两联。全诗以柳写人,借景抒情。首句以「半朽」描画树,次句以「多情」形容人,结尾两句以「开元」和「长庆二年」交代时间跨度。诗人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语短情长,意境苍茫。
东晋时桓温北征途中,见昔日手种柳树皆已十围,就曾感慨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可见对树伤情,自古已然。难怪诗人见此老柳要良久立马,凝望出神了。树「半朽」,人也「半朽」;人「多情」,树又如何呢?在诗人眼中,物情本同人情。宋代辛弃疾就曾写过「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这样情趣盎然的词句。现在,这株临风老柳也许是出于同病相怜,为了牵挽萍水相逢的老人,才摆弄它那多情的长条吧!
诗的开始两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物我交融、物我合一的妙境。树就是我,我就是树,既可以说多情之人是半朽的,也不妨说半朽之树是多情的。「半朽」和「多情」,归根到底都是诗人的自画像,「树」和「人」都是诗人自指。这两句情景交融,彼此补充,相互渗透。寥寥十字,韵味悠长。
如果说,前两句用优美的画笔,那么,后两句则是用纯粹的史笔,作为前两句的补笔,不仅补叙了柳树的年龄,诗人自己的岁数,更重要的是把百年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隐含在内,堪称大手笔。它像画上的题款出现在画卷的一端那样,使这样一幅充满感情而又具有纪念意义的生活小照,显得格外新颖别致。
诗词作品:勤政楼西老柳 诗词作者:【唐代】白居易 诗词归类:【写柳】、【抒情】
相关参考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杜牧诗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之地,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
过勤政楼 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杜牧诗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之地,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
勤政楼西老柳原文: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老柳翻译及注释翻译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注释1勤政楼
勤政楼西老柳原文: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勤政楼西老柳翻译及注释翻译风中一棵枝干半枯的大树,马上一个多情看树的老人。开元年间栽种的一个弱柳,如今已是长庆二年的早春。注释1勤政楼
勤政楼西老柳[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标签:写柳抒情《勤政楼西老柳》赏析赏析一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
勤政楼西老柳[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株柳,长庆二年春。标签:写柳抒情《勤政楼西老柳》赏析赏析一勤政楼西的一株柳树,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注:开元年间为713年-
江楼原文: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诗词作品:江楼诗词作者:【唐代】杜牧
江楼原文:独酌芳春酒,登楼已半醺。谁惊一行雁,冲断过江云。诗词作品:江楼诗词作者:【唐代】杜牧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中一作:衷)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翻译及注释翻译多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中一作:衷)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翻译及注释翻译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