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

Posted 溪水

篇首语:不要让世界改变你的微笑,用你的微笑改变世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

2、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陈琳墓》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

  过分水岭

  朝代:唐代

  作者:温庭筠

  原文: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鉴赏

  作者:佚名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着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可是能够肯定并强调溪水的有情,赋予溪水一种动人的人情美;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读者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陈琳墓》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陈琳墓原文: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过陈琳墓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他的坟墓。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我是空有盖世超群之才而不逢识才用人之主,只有白白地羨慕能受到曹操重用的陈琳了。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没在萋萋荒草之中,而重用陈琳的曹操,其生前所建的铜雀台大概也只能对着暮云愈显其荒凉了。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想到这些,让人不禁临风惆怅,倍加哀伤。

注释1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2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3「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过陈琳墓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飘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才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注释1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2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3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此:一作「古」。4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始:一作「亦」。5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春草:一作「秋草」。6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7「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过陈琳墓鉴赏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著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羨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羨。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像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著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著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过陈琳墓创作背景

  陈琳墓址在今江苏省邳州市。这首诗当作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时温庭筠东下江淮,过陈琳墓有感而作此诗。 诗词作品:过陈琳墓 诗词作者:【唐代温庭筠 诗词归类:【怀古】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品介绍】  《过分水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却又颇富情趣。全诗运用人格化的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特征,具有人的思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分水岭》原文译文及赏析

  【作品介绍】  《过分水岭》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却又颇富情趣。全诗运用人格化的手法,赋予溪水以人的特征,具有人的思

古诗词大全 《过分水岭》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温庭筠诗鉴赏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寻常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

古诗词大全 《过分水岭》赏析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温庭筠诗鉴赏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寻常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这首短诗,很能说明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陈琳墓》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陈琳墓原文: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过陈琳墓翻译及注释翻译  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

古诗词大全 温庭筠《过陈琳墓》原文及翻译赏析

过陈琳墓原文: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过陈琳墓翻译及注释翻译  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

古诗词大全 《瑶瑟怨》(温庭筠)原文+译文

作者或出处:温庭筠古文《瑶瑟怨》原文: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瑶瑟怨》现代文全文翻译:银床竹蓆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远处

古诗词大全 《瑶瑟怨》(温庭筠)原文+译文

作者或出处:温庭筠古文《瑶瑟怨》原文: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瑶瑟怨》现代文全文翻译:银床竹蓆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远处

古诗词大全 《瑶瑟怨》(温庭筠)译文赏析

瑶瑟怨温庭筠系列:唐诗三百首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解1、冰簟:喻竹蓆之凉。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译文银床竹蓆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

古诗词大全 《瑶瑟怨》(温庭筠)译文赏析

瑶瑟怨温庭筠系列:唐诗三百首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解1、冰簟:喻竹蓆之凉。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译文银床竹蓆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