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菩萨蛮(昼眠秋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菩萨
篇首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菩萨蛮(昼眠秋水)》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菩萨蛮(昼眠秋水)》原文及翻译赏析
菩萨蛮(昼眠秋水)原文:
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洒酒那堪著。高树莫鸣蝉。晚凉秋水眠。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 诗词作品:菩萨蛮(昼眠秋水) 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 一作:愁予)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及注释
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1菩萨蛮:词牌名。2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3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4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5愁余:使我发愁。(6)无数山:很多座山。(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创作背景
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自此起兴。」《宋史》高宗纪及后妃传载: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 ,「会防秋迫,命刘宁止制置江浙,卫太后往洪州 ,腾康、刘玨权知三省枢密院事从行。闰八月,高宗亦离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时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玨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载:「质明,至太和县(去吉州八十里。《太和县志》),又进至万安县(去太和一百里。《万安县志》),兵卫不满百人,滕康、刘玨皆窜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县,太后乃自万安县至皂口,舍舟而陆,遂幸虔州(去万安凡二百四十里。《赣州府志》)。」《宋史·后妃传》:「太后及潘妃以农夫肩舆而行。」《宋史·胡铨传 》:「铨募乡兵助官军捍御金兵 ,太后得脱幸虔。」史书所记金兵追至太和,与罗氏所记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罗氏为南宋庐陵人,又曾任江西抚州军事推官,其所记信实与否,尚不妨存疑。况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锋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无此可能。无论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时情势危急,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此是铁案,史无异辞。尤要者,应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间形势。当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掳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之际,隆祐以废后幸免,垂帘听政,迎立康王,是为高宗。有人请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传》记其言曰:「今强敌在外,我以妇人抱三岁小儿听政,将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诏曰:「虽举族有北辕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独在。」《鹤林玉露·建炎登极》条云:「事词的切,读之感动,盖中兴之一助也 。」陈寅恪《论再生缘》亦谓:「维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为当时及后世所传诵。」故史称隆祐:「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实情理之所必然。罗氏所记大体可信,词题六字即为本证。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礡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啊。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啊。「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隐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况且中原仍未收复,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这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意志,也增强了他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但一想到南归后的遭遇,又愁上心头,而那「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使他愁上加愁。全词一波三折,极尽回环宛曲之美;善于运用比兴手法,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题解
「造口」,即造口镇,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宋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吏)时,途经造口。在宋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金兵南下,攻入江西。隆裕太后由南昌仓皇南逃,金兵一直深入到造口。作者想起当时人民的苦难,写了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作者怀念中原故土的感情和广大人民是一致的。
它反映了四十年来,由于金兵南侵,祖国南北分裂,广大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也反映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这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也正是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
上片四句在写法上,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意思是说:郁孤台下清江里的流水呵!你中间有多少逃难的人们流下的眼泪啊!作者把眼前清江的流水,和四十年前人民在兵荒马乱中流下的眼泪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能够表现出当时人民受到的极大痛苦。四十年来,广大人民多么盼望着能恢复故土、统一祖国啊!然而,南宋当局根本不打算收复失地,只想在杭州过苟延残喘、偷安一时的生活。因此,作者抚今忆昔,感慨很深,在悲愤交集的感情驱使下,又写出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抒发对中原沦陷区的深切怀念。「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省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清江」,即赣江,流经赣州市和郁孤台下,向东北流入鄱阳湖。「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西汉、隋、唐都建都在此。唐朝李勉曾经登上郁孤台想望长安。这里的「西北望长安」,是想望北方沦陷区,反映作者的爱国感情。「可怜无数山」意思是说:很可惜被千山万岭遮住了视线。「可怜」,作可惜讲。从望不见长安到视线被无数山遮住,里边含有收复中原的壮志受到种种阻碍、无法实现的感叹。
下片紧接着上片,继续抒发对中原故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是比喻句,意思是说:滚滚的江水,冲破了山峦叠嶂,在奔腾向前。它象征著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这里表明作者对恢复中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但是,作者并没有脱离现实,沉醉于未来理想的幻想之中。十几年来,他目睹了抗金事业受到的重重阻力,不禁又愁绪满怀。「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说:傍晚,我在江边徘徊,正在为了不能实现恢复大计愁苦着呢,可是恰巧,又从山的深处,传来鹧鸪鸟的哀鸣。这叫声听起来,仿佛是「行不得也哥哥」。从鹧鸪的悲鸣声中,恰好透露出作者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
这首词写得非常质朴、自然、流畅。尤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两句,十分含蓄,耐人寻味。
诗词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豪放】、【山水】、【抒怀】、【爱国】
相关参考
菩萨蛮(昼眠秋水)[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洒酒那堪著。高树莫鸣蝉。晚凉秋水眠。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菩萨蛮(昼眠秋水)》作者辛弃疾简介辛弃
菩萨蛮(昼眠秋水)[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葛巾自向沧浪濯。朝来洒酒那堪著。高树莫鸣蝉。晚凉秋水眠。竹床能几尺。上有华胥国。山上咽飞泉。梦中琴断弦。《菩萨蛮(昼眠秋水)》作者辛弃疾简介辛弃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菩萨蛮·回文夏闺怨翻译及注释翻译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菩萨蛮·回文夏闺怨翻译及注释翻译 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
菩萨蛮(坐中赋樱桃)原文: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何物比春风。歌唇一点红。江湖清梦断。翠笼明光殿。万颗写轻匀。低头愧野人。诗词作品:菩萨蛮(坐中赋樱桃)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宋词
菩萨蛮(坐中赋樱桃)原文: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何物比春风。歌唇一点红。江湖清梦断。翠笼明光殿。万颗写轻匀。低头愧野人。诗词作品:菩萨蛮(坐中赋樱桃)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诗词归类:【宋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系列:宋词三百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释 1造口:即皂口,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系列:宋词三百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释 1造口:即皂口,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及注释翻译郁孤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及注释翻译郁孤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