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机心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翻译及注释

翻译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注释1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2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3郑子真:汉时谷口人。《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这里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年的田园生活。4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5《北山移》:即《北山移文》。作者孔稚珪字德璋,南齐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南周颙隐于钟山,后为海盐令,欲再过钟山,孔作此文,借山灵口气,阻止周不许再来。作者应诏出山,高兴的表示:决心献身于国,不回上饶了。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赏析

  上片写景,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慇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显然是在装糊涂。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矛盾心情。这里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其实是经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显然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所以白鸟这个意象,虽然取象于当前,但一能显示他的自笑机心,二能显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隐。

  下片写情,借典故寄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受诏书而不肯出,东晋大隐士陶渊明一挂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当年自己也曾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隐于岩石下,手把菊花饮。末句突然一个反转,以前人讽刺同隐者违约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的愧对山中故人,不能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坚定其志,却是半道背盟了。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讽刺自己,就已经感到这种大谈归隐之趣后再出仕的行为可吃可羞,说「而今堪诵」,这表明,作者此时确实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这压力,是作者用世与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物借事传情达意,把准确和曲折的效果相结合。在结构上,上下两片都采用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两片之间,结构对称,表意均衡,显得整饬、有力。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的春天。辛弃疾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被罢黜闲居上饶带湖整整十个春秋。绍熙二年又被南宋当局任命福建提点刑狱,时年五十三岁。这首词是在赴闽时写的。 诗词作品: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 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诗词归类:【春天】、【写景】、【典故】、【抒情】

古诗词大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系列:宋词三百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著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著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著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的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的上阕并非寥廓夏景的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的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确实是令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赏析上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代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闽宪别诸君》赏析上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

原文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對鄭子真巖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譯文聽到春山杜鵑一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

古诗词大全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

原文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對鄭子真巖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譯文聽到春山杜鵑一聲聲啼叫,既是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歸來。早上飛來的白鳥似乎是在責怪我違背誓言與其

古诗词大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系列:宋词三百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

古诗词大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系列:宋词三百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鹧鸪天(石门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石门道中)原文: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诗词作品:鹧鸪天(石门道中)诗词作者:【宋代】辛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鹧鸪天(石门道中)》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石门道中)原文: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鼪鼯。已通樵迳行还碍,似有人声听却无。闲略彴,远浮屠。溪南修竹有茅庐。莫嫌杖屦频来往,此地偏宜著老夫。诗词作品:鹧鸪天(石门道中)诗词作者:【宋代】辛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注释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注释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