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太守

篇首语:只有那些精神愉快的人,知识才像荷花花瓣似得舒展开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2、词语大全 宏杰   [hóng jié]什么意思

古诗词大全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凌虚台记原文: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簷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凌虚台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著枴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簷才停。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蓋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  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下来为他写了这篇记。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这里用如动词,建城。起居:起来和休息。南山:终南山的简称。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2)于:比。(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丽:附着,靠近。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4)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5)所以:的问题。(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所为,同「所以」。(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宋仁宗(赵祯) 天圣年间进士。公,对人的尊称。杖履:指老人出游。(8)累累(leilei):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髻(ji):挽束在头顶上的发。(9)恍然:仿佛,好像。(10)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11)知:事先知道,预知。(12)昔者:以往,过去。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蒙翳(-yi):掩蔽,遮盖。虺(huǐ):毒虫,毒蛇。窜伏:潜藏,伏匿。(13)岂:怎么,难道。(14)相寻:相互循环。寻,通「循」。(15)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汉武:即汉武帝刘彻。长杨、五柞(-zuo):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本秦旧官,汉时修葺。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仁寿。宫名。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九成:宫名。本隋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16)特:止,仅。(17)既已:已经。而况于:何况,更何况。(18)犹:还,尚且。(19)而:如果,假如。或者:有的人,有人。以:凭借,依靠。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而:表示顺承关系。(20)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乎:同「于」。(21)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凌虚台记赏析

  作此文时,踏上「仕途」只有两年的苏轼,胸间怀着固国安民的宏大政治抱负,主张为政应有补于民,积极进取。但凌虚台的修筑在他看来却无补于民,这与他积极的政治主张相违背,因而字里行间时时暗含着讥讽的笔调。

  全文共分三段。前两段重在叙事,后一段议论说理。叙事议论前后相应,在自然平易、曲折变化之中尽吐茹物,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第一段,文章点破了台的缘起。太守筑台意旨本在观山,苏轼行文也正缘山而起,由山而台。州府地处终南山下,饮食起居皆应与山相伴,更何况终南为四方之大山,扶风为依山之近邑。作者连用四个「山」字。极写山之高,隐含景色之美;极言城邑距山之近,暗藏观山之易。高山美景迫在眼前,只需举手投足便可秀色饱餐,以至近求最高岂不美哉。下面作者却笔锋一转,说太守居住终南山下还不知山之峻美,由此而引出了几丝遗憾,也为由山而台作了巧妙的过渡。但颇有深意的是,苏轼并不承上直写出「此凌虚之所为筑也」,偏偏要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近山而不知山虽于人事无所损益,但终非情理之事,于是乎便筑台观山以尽情理。这种讥刺的笔调既吐露出了年轻苏轼的政治主张,在艺术上也使文章挥洒自如,姿态横生,同时还为后面的议论定下了基调。

  第二段叙写筑台的经过,由太守杖履而游,游而见山,见山而思异,思异而凿池筑台。层层相因。句句紧扣,只寥寥几笔便清楚明了地叙写出了筑台的始末、同时,叙述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征。「杖履逍遥」活画出了太守悠然自得的神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一句,又化静为动,把静态的山峦赋予了动态的活力。给人以清新自然、流动变化的美的享受。与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黑之登于山」有同工之妙,接着,「然后」三句,又承上叙写台成之后登台观山的情景。这里作者笔墨极为简省,但却突出了台之高和山之奇。前面太守逍遥其下,看见的山宛如旅行人的发髻;这里登台极目,山则踊跃奋迅而出,从而借所见山景的不同衬托了台的高,为下段台取名为「凌虚」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是全文的重心。作者议论纵横,把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说得鞭辟入里。太守求文原希望得几句吉利的话,苏轼却借此大讲兴废之理,不能不说含有讽刺的意味。「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是立论的蓦础,作者用它启开议论的笔端,把凌虚台的兴成推广至茫茫时间,以变化流动的眼光来关照它,从而把有化为无,把实变为虚。昔日的荒草野田,今日的凌虚台,这是由无生有;今日的凌虚台,明日的荒草野田,这又是化有为无。兴废成毁交相回旋,无穷无尽,谁都不能知晓。行文至此,理己尽、意已完,但作者却并不辍笔,他还由近及远,从眼前的凌虚台延伸到漫长的历史。把秦穆公祈年橐泉、汉武帝长杨宫、五柞宫、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兴盛与荒废赫然放置在凌虚台的面前。两相对比,百倍于凌虚台的宫胭如今求其破瓦颓垣犹不可得,凌虚台的未来也就自不待言了。下面,作者又进一步由台及人,「夫台犹不足恃议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凌虚台尚且不可长久,又何况人事上的得与丧。得丧来去无定,借得台而夸世,则是大错。这几句委婉曲折。逐句深人,最后,把凌虚台的愈义和价值化为子虚乌有,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台的修筑。这种写作方法古人称为「化有为无」。

  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凌虚台记创作背景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风翔签判。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诗词作品:凌虚台记 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诗词归类:【古文观止】、【叙事】、【抒怀】

词语大全 宏杰   [hóng jié]什么意思

宏杰   [hóng jié]

[宏杰]基本解释

犹宏伟。

[宏杰]详细解释

  1. 犹宏伟。

    《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 华 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 宋 苏轼 《凌虚台记》:“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宏杰]百科解释

报错 更多→ 宏杰

[宏杰]英文翻译

Hong Jie

[宏杰]相关词语

勉强 质子 困难 致密 江雪 翩然 严肃 魁梧 藩篱 尤物 僵尸 涟漪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苏轼 凌虚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凌虚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

古诗词大全 《苏轼 凌虚台记》(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凌虚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凌虚台记【原文】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

词语大全 宏杰   [hóng jié]什么意思

宏杰  [hóngjié][宏杰]基本解释犹宏伟。[宏杰]详细解释犹宏伟。《旧唐书·文苑传下·李华》:“华文体温丽,少宏杰之气。”宋苏轼《凌虚台记》:“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

古诗词大全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超然台记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

古诗词大全 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超然台记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

古诗词大全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而辞祸者,以可喜而祸可悲也

古诗词大全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而辞祸者,以可喜而祸可悲也

古诗词大全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超然台记(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而辞祸者,以可喜而祸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