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山园

篇首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翻译及注释

翻译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著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1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检校:核查。2连:连接。3足:满足、知足。4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5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头:指酿酒的糟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6西风:指秋风。7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8莫:不要。旁人:家人。9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但随即又因台臣王蔺的弹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饶灵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带湖新居过退隐的生活。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赞美带湖风光、歌唱村居生活的词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便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赏析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诗词作品: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诗词归类:【农村】、【生活】

古诗词大全 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翻译及注释

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客情:旅客思乡之情。挑:挑弄、引动。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a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像: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佻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 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夜书所见赏析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鉴赏二

情感评析

  1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3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著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3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4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5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6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7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夜书所见创作背景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诗词作品:夜书所见 诗词作者:【宋代叶绍翁 诗词归类:【小学古诗】、【写景】、【思念】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绕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诗词作品: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古诗词大全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原文: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绕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诗词作品: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辛弃疾

古诗词大全 李新《前调(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前调(书所见)原文:雨霁笼山碧破赊。小园围屋粉墙斜。朱门间掩那人家。素腕拨香临宝砌,层波窥客擘轻纱。隔窗隐隐见簪花。诗词作品:前调(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李新

古诗词大全 李新《前调(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前调(书所见)原文:雨霁笼山碧破赊。小园围屋粉墙斜。朱门间掩那人家。素腕拨香临宝砌,层波窥客擘轻纱。隔窗隐隐见簪花。诗词作品:前调(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李新

古诗词大全 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翻译及注释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

古诗词大全 叶绍翁《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翻译及注释翻译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

古诗词大全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栖禅暮归书所见原文: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栖禅暮归书所见注释栖禅:广东惠州的一座山。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湖:指惠州城西的丰湖。尽:尽头。栖禅暮归书所

古诗词大全 唐庚《栖禅暮归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栖禅暮归书所见原文: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栖禅暮归书所见注释栖禅:广东惠州的一座山。雨在:大雨已过,阴云未尽,似在酝酿着另一场雨。湖:指惠州城西的丰湖。尽:尽头。栖禅暮归书所

古诗词大全 王之道《南歌子(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歌子(书所见)原文:露竹舒新绿,风荷递暗香。谁家池馆睡鸳鸯。还有玉相对、坐传觞。角簟清冰滑,纱厨薄雾凉。晚来行雨过巫阳。强整罗衣临镜、学宫妆。诗词作品:南歌子(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王之道诗词归

古诗词大全 王之道《南歌子(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歌子(书所见)原文:露竹舒新绿,风荷递暗香。谁家池馆睡鸳鸯。还有玉相对、坐传觞。角簟清冰滑,纱厨薄雾凉。晚来行雨过巫阳。强整罗衣临镜、学宫妆。诗词作品:南歌子(书所见)诗词作者:【宋代】王之道诗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