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孟子

篇首语: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苏轼《虞美人(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苏轼《贾谊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贾谊论原文: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贾谊论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人要有才能并不难,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来实在不容易。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 「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周勃曾亲手持着皇帝的印玺献给汉文帝,灌婴曾联合数十万兵力,决定过吕、刘两家胜败的命运,他们又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不合时宜而招致困境,因此没有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称道苻坚能从草野平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时间内全部斥去了原来的大臣而与王猛商讨军国大事。苻坚那样一个平常之辈,竟能占据了半个中国,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有节制地发泄自己的情感呀,谨慎的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注释1.贾生:即贾谊。汉代的儒者称为「生」,如贾生、董生(董仲舒)。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1-2] 2.所取者:指功业、抱负。3.所就者:也是指功业。4.可致之才:能够实现功业,抱负的才能。致,指致功业。5.贾生之论:指贾谊向汉文帝提出的《治安策》。6.汉文:汉文帝刘恒,西汉前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7.昼:齐地名,在今山东临淄。孟子曾在齐国为卿,后来见齐王不能行王道,便辞官而去,但是在齐地昼停留了三天,想等齐王改过,重新召他入朝。事见《孟子·公孙丑下》。8.豫:喜悦。《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 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充虞,孟子弟子,苏轼这里误为公孙丑。9.「夫绛侯亲握天子玺」句:绛侯:周勃,汉初大臣。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二子,初封为代王。吕后死后,诸吕想篡夺刘家天下,于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首的刘邦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皇帝。刘恒回京城路过渭桥时,周勃曾向他跪上天子玺。10.诸吕作乱,齐哀王听到了消息,便举兵讨伐。吕禄等派灌婴迎击,灌婴率兵到 荥阳(今河南荥阳)后,不击齐王,而与周勃等共谋,并屯兵荥阳,与齐连和,为齐王助威。周勃等诛诸吕后,齐王撤兵回国。灌婴便回到长安,与周勃、陈平等共立文帝。11.这是说他们君臣之间,比父子兄弟还亲。12.贾谊为太中大夫时,曾向文帝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以及列侯就国,更改律令等一系列建议,得罪了周勃、灌婴等人。他做梁怀王太傅 时,又向文帝献治安策,对治国、御外等方面提出了建议。13.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浸渍(zi),双声连绵字,渐渐渗透的样 子。优游浸渍:从容不迫,逐渐渗透。14.遽:副词,急速,骤然,迫不及待地。指贾谊在《治安策》的序中所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15.贾谊因被朝中大臣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路过湘水,作赋吊屈原。16.萦纡(ying yū):双声连绵字,缭绕的样子。这里比喻心绪不宁。17.趯然:超然的样子。远举,原指高飞,这里比喻退隐。贾谊《吊屈 原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正是远举的意思。18.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时,梁怀王骑马摔死,他自伤未能尽职,时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夭绝,指贾谊早死。19.累,忧虑。20.睿(rui),智慧通达。21.苻坚:晋时前秦的国君。王猛:字景略,初隐居华山,后受苻坚召,拜为中书侍郎。22.王猛被用后,受到苻坚的宠信,屡有升迁,权倾内外,遭到旧臣仇腾、席宝的反对。苻坚大怒,贬黜仇、席二人,于是上下皆服(见《晋书·载记·王猛传》)。23.匹夫:指苻坚。略:夺取。当时前秦削平群雄,占据着北中国,与东晋对抗,所以说「略有天下之半」。24.狷(juan)介:孤高,性情正直,不同流合污。25.病沮:困顿灰心。沮(jǔ):颓丧。26.发:泛指立身处世,也就是上文所谓自用其才。

贾谊论赏析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怀才不遇者」,郁郁而终。前人大多惜贾生之才,而斥文帝误才之庸。苏轼却一反《史记》以来许多史家、学者对贾谊怀才不遇的肯定论述,从贾谊自身的角度,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批判贾谊的悲剧在于不能「自用其才」、「不善处穷」、「志大而量小」,责备贾谊不知结交大臣以图见信于朝廷。从而表达了苏轼对贾谊为人、遭际的既同情惋惜又批判否定的态度。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令人意料之外的结论,立论新异,见解深刻,富有启发性。文章首段即开门见山地表明观点:一个人要有才能并不难,怎么使自己的才能获得发挥却是很难,而贾谊正是具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却不能够让自己的才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利用。「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是写虚;「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是写实。虚与实相辅相成,互为印证,使虚有所依,实有提高,相得益彰。

  第二段,由强烈的惋惜进入舒缓的说理。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负必须经历的艰苦过程,而古代贤人郁郁不得志,不一定是当时君主不识贤才,或许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此两段将焦点集中在贾谊不得汉文帝重用,乃是因为自身对政治的修养不够。文中的正面描写「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与「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的假设,都反映苏轼对贾谊的看法。「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是围绕开头中心论点而抛出的一个分论点。

  第三段,举史例说明贤人与帝王之间的关系,对分论点进行论证,是「所待」、「所忍」的具体化。孔子、孟子做到了如此仁至义尽,尚且未能如他们自己所愿,「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这一句紧扣文题之后,顺水推舟地得出这个结论。后者并非分论点,而是论点的延伸形态,形式虽然变了,但实际上还是指「不能自用其才」,只是论述的角度有所变化,一个论点从不同角度去论证。由「不能自用其才」引申为「或者其自取也」,再引申为「生之不能用汉文也」,论点逐层推进,一个比一个的含义更具体,论述一步比一步更深入。而对贾谊的具体情况,文章却并没做展开对比论述,而是采用「旁(孔、孟例)详本(贾谊事)略」的手法,语言精炼,不重复囉嗦。

  第四段紧承上文,以当时历史背景出发,说明汉文帝不用贾谊的客观原因,情同骨肉的开国功臣和初出茅庐的洛阳少年,通过对比为汉文帝的决定做出强而有力的支持。而贾谊在政治失意后,郁郁寡欢、自伤自怜,不能够趁此修养其身,最后失意而终,这也是苏轼对他「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批评。写绛侯、灌婴和贾谊的对比,前者用了较多的描述,极言其功高势大,同文帝关系非同一般,后者仅用」洛阳之少年「五个字,由于详略处理得巧妙,二者的对比也就非常鲜明了。最后一段,再次讨论君主与贤人之间的关系,千里马必须遇到伯乐才有施展大志的机会,因此贤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怀抱。而人君获得像贾谊这样的臣子,要了解他的个性若不被见用则会自伤不振,为此要做出适切的考虑,否则便是折损了一名人才。然而,贾谊这样的人也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立身处事,人要有才,还要有所忍耐、等待,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苏轼清醒地认识并指出贾谊自身的问题,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个性鲜明、见解透辟、切中肯綮。

  全文紧扣著贾谊之失意而终,对贾谊的人格特质分析得非常深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剖析也令人信服,用这样的方式与坚定的语气来凸显贾谊的个性与强调「有所待」、「有所忍」的生命修养。从文章内容看,主要是针对人才自身而言;但从文末看,他的主要用意,又在于藉以提醒为人君者,希望他们正确对待和使用像贾谊这类「有狷介之操」的特殊人才,注意用其所长,以免造成浪费人才。

  在写作上,宕开一笔,收放自如,极富特色。首先亮明全文观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总揽下文论述。紧接着,一个「惜乎」的深沉感叹句,以贾谊其人其事,紧紧印证所提观点,而且紧扣文题。接下来又暂时先放开贾谊其人,谈古之君子和贤人。第四段又回到贾谊,文章前后相顾,从而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贾谊论创作背景

  苏轼于嘉佑二年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试于礼部,时年21岁,到嘉佑五年(1060年)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时间先后写有二十五《进策》、二十五《 进论》,这些策论基本上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贾谊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

诗词作品:贾谊论 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诗词归类:【古文观止】、【议论】、【写人】、【壮志难酬】

古诗词大全 苏轼《虞美人(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述怀)原文:

归心正似三春草。试着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 诗词作品:虞美人(述怀) 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贾谊论》(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贾谊论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白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贾谊论》(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贾谊论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贾谊论【原文】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1,而不能白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

古诗词大全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晁错论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古诗词大全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晁错论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

古诗词大全 苏轼《虞美人(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述怀)原文:归心正似三春草。试着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诗词作品:虞美人(述怀)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古诗词大全 苏轼《虞美人(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虞美人(述怀)原文:归心正似三春草。试着莱衣小。橘怀几日向翁开。怀祖已瞋文度、不归来。禅心已断人间爱。只有平交在。笑论瓜葛一枰同。看取灵光新赋、有家风。诗词作品:虞美人(述怀)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古诗词大全 苏轼《送参寥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参寥师原文: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

古诗词大全 苏轼《送参寥师》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参寥师原文: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唯一吷,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

古诗词大全 《苏轼 晁错论》(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晁错论【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

古诗词大全 《苏轼 晁错论》(苏轼)原文及翻译

苏轼晁错论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晁错论【原文】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1,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