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小桥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原文: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翻译及注释

翻译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竹林幽深秀美,几间茅舍静立其中。和煦的春风时时吹拂,使得房屋清洁,纤尘皆无。午睡醒来,满耳都是婉转的鸟鸣。斜倚枕头,想起当年做官时,听早朝的鸡鸣,此情景已恍如隔世。忽然想起故人都已老,自己当然也不例外。如今我贪恋闲适,已忘却了从政建功的美梦。

注释1渔家傲:词牌名。《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2柔蓝:柔和的蓝色,多形容水。萦:萦绕。《广韵》:萦,绕也。3窈窕:幽深的样子。4欹眠:斜著身子睡觉。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朝鸡者,鸣得绝早,盖以警入朝之人,故谓之朝鸡。」5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历来的评论家,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其实,这首词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此词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诗入词。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为人所称誉,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为踌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词,有『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盖追用其词。」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浑然天成。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丰富了原句的内容,提取原诗精华,调合得巧妙自然。「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但情韵连续,融成一片,更见精严。「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恍如隔世。这并非久静思动,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其比较的结果,马上的鸡声还是比此时枕上的鸟声动听。此意由下文再补足。「忽忆故人今总老」,反衬自己之已老。而此时贪爱闲话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全词以景起,以情结,而情与景之间,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词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创作背景

  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心境渐渐平淡下来。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归。」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此词即其中之一。 诗词作品: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诗词作者:【宋代王安石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山水】、【隐居】、【生活】

古诗词大全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及注释

翻译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渔家傲·秋思讲解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著。

  「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著浊酒,一边思念著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秋思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秋思点评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渔家傲·秋思评论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这恰与《苏幕遮》仿佛。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不言而喻,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后,选将练卒,招抚流亡,增设城堡,联络诸羌,深为西夏畏惮,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此词慷慨悲凉,既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渔家傲·秋思赏析二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著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著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诗词作品:渔家傲·秋思 诗词作者:【宋代范仲淹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初中古诗】、【秋天】、【边塞】、【思乡】、【爱国】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译文赏析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系列:宋词三百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

古诗词大全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译文赏析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系列:宋词三百首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

古诗词大全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全文翻译赏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古诗词大全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北宋范仲淹《渔家傲》全文翻译赏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出自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

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原文: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巖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赏析 

古诗词大全 王安石《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原文: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巖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赏析 

古诗词大全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翻译及注释翻译秋天到了,西

古诗词大全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翻译及注释翻译秋天到了,西

古诗词大全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

古诗词大全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原文及翻译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