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苏轼

篇首语:年轻不是用来放纵的理由而是奋斗的资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2、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古诗词大全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及翻译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翻译及注释

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著,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注释1定风波:词牌名。2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3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4已而:过了一会儿。5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6吟啸:放声吟咏。7芒鞋:草鞋。8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9料峭:微寒的样子。十斜照:偏西的阳光。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英译

Calming the WavesSu Shi

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I\'d fain,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

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And rather chill.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Let me go back!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著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心思想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评价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濛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著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像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像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诗词作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诗词作者:【宋代苏轼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春天】、【写雨】、【豪放】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 苏轼 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1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2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3吟啸:吟、长啸。    4芒鞋:草鞋。    5烟雨:烟波风雨。    6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7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译文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洒脱地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著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濛,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著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词前小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借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篇中的「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词语,既是眼前景物的实写,又不乏比兴象征的意味,是词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体验的外化。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亦同。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况且,我这么多年,不就是这样风风雨雨过来的吗?此际我且吟诗,风雨随它去吧!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苏轼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苏轼)原文及翻译

定风波苏轼系列:关于描写春天的古诗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诗篇全文翻译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诗篇全文翻译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苏轼系列:宋词精选-经典宋词三百首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定风波·三月七日[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古诗词大全 定风波·三月七日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定风波·三月七日[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

词语大全 小雨连宵打叶声 (打一字),小雨连宵打叶声 (打一字)

  谜面:小雨连宵打叶声(打一字)  谜底:液

词语大全 小雨连宵打叶声 (打一字),小雨连宵打叶声 (打一字)

  谜面:小雨连宵打叶声(打一字)  谜底: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