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轼 石钟山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Posted 湖口
篇首语: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轼 石钟山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苏轼 石钟山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石钟山记 苏轼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轼 石钟山记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2。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袍止响腾3,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予犹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4,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5,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予方心动欲还6,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7,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挡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鞳者,周景王之无射也8;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9。古之人不予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予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予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彭蠡:鄱阳湖。 2洪钟:古代一种打击乐器。 3袍:鼓槌。 4齐安:即黄冈。临汝:即汝州。 5莫:通「暮」。 6心动:指害怕。 7穴罅:洞和裂缝。 8无射:钟名。 9歌钟:即编钟,古代乐器。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出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给它所作的注释中认为,石钟山的下面是一个很深的水潭,微风吹动湖面掀起波浪,水与石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洪亮。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一类的器物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座石山呢!至唐代时,有个叫李渤的人,才探寻到它的遗迹,并在深潭的两边选了两块石头,用鼓槌敲打而仔细地听,结果潭南的石头声音低沉而模糊,潭北的石头声音清亮而激越。鼓槌停止敲击后,石头发出的余音很长时间才停息。他便自认为得到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但这种说法,我更为怀疑,敲打石头发出的铿锵之声,到哪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惟独此处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即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乘船到临汝(即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而我的大儿子苏迈也要去饶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的德兴(今属江西省)县任县尉。我送他去湖口,因此有机会到了传说中的石钟山。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了斧头,在湖边的乱石丛中选著敲击了一两处,结果发出了「硿硿硿」的声音,我只是笑了笑,并不认为它正确。到晚上月亮明亮的时候,我单独与长子苏迈乘坐小船来到湖中的绝壁之下。山石耸立岸边,有千尺之高,犹如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冷可怕地想扑击人似的;而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忽地惊飞起来,在云霄间「磔磔」地鸣叫;又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就是所说的鹳鹤鸟。」正在我心惊肉跳而想返回之际,忽然听到水上发出一种很大的声响,轰轰隆隆地像不断敲击钟鼓而发出的声音一样,船夫很是惊怕。我慢慢地观察它,才发现山下都是石头形成的洞穴和缝隙,难以探得它的深浅。微小的波浪进入其中,流转激荡而发出这种声音。把船绕至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的时候,忽见一块大石头挡立在水中间,上边可坐百人左右,大石的里面是空的,并有许多洞眼,微风波浪冲进其中又击荡返回,发出窾坎镗鞳的声响,与刚才的轰轰隆隆的钟鼓声相呼应,犹如演奏乐器一般。弄清了这个原因,我因此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了吗?轰隆的声音,就像是周景王的无射(yi)钟发出的;窾坎镗鞳的声音,像是魏庄子的编钟发出的。古人给山起名钟山,并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经过自己的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就凭空判断其是否存在,这可以吗?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和我大致相同,但他说得并不详尽;一般士大夫到底不会乘小船夜间停在绝壁之下,所以也不会知道其中的详情;而一般渔夫船工虽然知道详情却用话难以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真相没有在世间流传的原因。而见识鄙陋的人却用斧头之类的器械敲击石头探求它,自认为得到了真实情况。因此我写文章把这件事记下来,为的是叹惜郦道元记录的简略,讥笑李渤见识的浅薄啊。
【评析】 作者由于怀疑世人所传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便亲自探访石钟山,经过实地调查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写作此文的目的主要还不在于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告之于世,而在于批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主观作风。虽然有人对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结论提出了异议(认为是因山形如覆蓋之钟且中空),但文中阐明的道理却是富有启发意义的。石钟山,在今江西湖口。
古诗词大全 《苏轼 超然台记》(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超然台记 苏轼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轼 超然台记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盈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2,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1铺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铺:吃。糟:酒糟。啜:饮。醨:薄酒。典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2瀹(yue):煮。
【译文】 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果有可观赏的地方,就都有令人快乐的地方,不必都具有怪异、稀奇、雄伟、瑰丽的特色。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发醉;吃水果、蔬菜甚或野草、树皮,都可以使人腹饱。依此而论,我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而躲避祸患,是认为幸福叫人喜悦而祸患令人悲愁。人的欲望没有穷尽,而外物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对外物中哪个美好、哪个丑恶的辨别在心中争斗,去求取哪个、舍弃哪个的选择交替出现在眼前,那么,能令人快乐的自然很少,而令人悲叹的自然很多,这叫做求取祸患而舍弃幸福。而求取祸患舍弃幸福,哪里是人的真情呢?这是外物掩蔽了人的心窍啊!那些人只在内物当中求取,而不在物之外去追求。物本身并没有大小的分别,从物的内部去观看,它们没有不是既高又大的。那外物以其高大的气势俯视着我,则只会令我头晕目眩犹豫反复了。犹如从细小的缝隙中观看他人争斗,又哪能得知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喜乐夹杂出现,能不令人十分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任胶州太守,放弃乘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困;舍去雕墙画栋的华美住宅,而住在粗木建造的陋室;离开湖山汇映的景致,而行走于种植桑麻的野地。刚到的时候,连年麦谷歉收,盗贼布满郊野,案件繁多,难以数计,而我的厨房里亦空空如也,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人们自然怀疑我不会有什么快乐了。然而一年满后,我的容貌却更加丰满,头发变白的也日见变黑。我对这里民风的淳厚很为高兴,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质朴笨拙了。这时,我便修整了衙门里的花园,清扫庭院屋舍,叫人从安丘、高密砍来一些树木,用以修补屋舍破败的地方,作为苟且安生的打算。且把园子北面原有的靠城建造的一座破旧台子,也稍微修葺,使它焕然一新。我时时和客人一起登临观赏,以放开心境,以尽志趣。 站在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忽隐忽现,若近若远,或许隐居著有德才的君子吧!向东望去有卢山,是秦朝的博士卢敖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药不成而逃隐的地方。向西望去有穆陵关,隐隐约约地像座城郭,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依然存在。向北可俯视潍水,不由得万分感慨而叹息,回想淮阴侯韩信的功勋,而怀悼他没有落下个好下场。 这台子又高大又稳固,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而冬天温暖。若是下雨降雪的清早,或是有风有月的傍晚,我没有不在这里的,客人也没有不随我而来的。平时采摘园中的蔬菜,捕捞池中的鱼儿,拿出自己酿成的高粱酒,煮熟新脱粒的稻米,大家一块儿吃,口中都赞叹道:「玩得真痛快呀!」 当时,我的弟弟子由(苏辙字子由)恰巧在济南,听到这件事后就赋诗歌唱,还给这座台子起名叫「超然」,以表示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不快乐的原因,是我能逍遥于事物本身之外啊!
【评析】 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任密州知州,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相关参考
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
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
苏轼超然台记苏轼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石钟山记[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题西林壁苏轼系列:古诗三百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