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洵 襄阳怀古》(苏洵)原文及翻译

Posted 原文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洵 襄阳怀古》(苏洵)原文及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苏洵 襄阳怀古》(苏洵)原文及翻译

2、古诗词大全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苏洵 襄阳怀古》(苏洵)原文及翻译

苏洵 襄阳怀古 苏洵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洵 襄阳怀古

【原文】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辽辽岘山1道,千载几人行?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道逢堕泪碣2,不觉涕亦零。借问羊叔子3,何异葛孔明4?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朅来万山5下,潭水转相萦。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6。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成功7本无敌,好誉真儒生。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注释】 1岘(xian)山:也称岘首山,在湖北襄阳县南,东临汉水,是襄阳的要塞。 2堕泪碣:即堕泪碑,西晋时羊祜镇守襄阳,功绩卓越,并且对待百姓恩惠有加,他死了以后当地的百姓十分伤心,在岘山上建立碑庙,以纪念他,后来的人看到此碑,无不流泪叹息。杜预因此称此碑为堕泪碑。 3羊叔子:即羊祜,字叔子。 4葛孔明:即诸葛孔明,也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一度居住在南阳的邓县隆中,距离襄阳城西仅仅二十里。 5万山:即汉皋山,在襄阳城西十一里。 6杜预铭:杜预,字元凯,京兆人,继羊叔子以后出镇襄阳,他在太康元年曾统兵灭吴,建立功业,被封为阳县侯。他好为后世言,常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并刻石为二碑,用来记载他的功绩,一个沉到万山之下,一个立在岘山之上,并说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后世便称之为「杜预铭」。 7成功:指杜预建功之事,杜预以一介儒生,建立了显赫的功业,并且立碑记载,这是所有儒生的人生理想,当然也是有才能、有抱负的苏洵的理想。

【译文】 我在襄阳之野行走,只见岘山的秀丽风光处处都呈现在人们眼前。拿什么来洗去我胸中郁积的烦恼愁绪呢?只见那滔滔的汉水清澈见底,不停地奔走。岘山上那长长的山间道路,千载以来有几个人行走过呢?踏遍了山上的每一寸土地,山腰也为之变得平坦起来。在上山的道上看到了那块著名的堕泪碑,我感慨丛生,不觉间涕泪齐下。借问一下羊叔子,您和那隐居在此的诸葛亮都一样地施展了才能,建立了功绩,其中有什么区别呢?现在距离他们已经非常遥远,有谁识得前辈们的才情呢?我来到万山下面,只见水波萦绕,潭水深不见底,那下面应该有杜预的碑铭。潭水至今也没有干涸,杜预的声名自然也就广传后世。杜预以一介儒生建立了这无人可敌的盖世功绩,这份荣誉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儒生。自从这三位前辈去世以后,草野之中再也没有像他们一样的英雄豪杰产生了。如今我也登上了这岘山的顶峰,却只有脸上的泪水和那汉水一同纵横交流。

【评析】 嘉祐元年(1056),苏洵以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推荐,一时名满京师,但其后求官之事却一直没有着落,他十分失望。嘉祐二年(1057),苏洵之妻亡故,他携带二子回蜀地奔丧。嘉祐三年(1058),朝廷找苏洵试策,他以老病为借口不往,嘉祐四年(1059),朝廷再次下令,朋友们也纷纷劝告,苏洵只好携带二子再次赴京。途经三峡,一路上风景秀美,苏洵父子一路诗文唱和,写下了很多诗作。这首诗就是嘉祐五年(1060),他们经过襄阳时所作。他们登上风景秀丽的岘山,又面对着滔滔奔流的汉水,山上的古迹名胜勾起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怀想,引发了苏洵年岁已老,功业无成的忧伤,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怀古散文。

古诗词大全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管仲论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论翻译

  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  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宽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文公的余威,还能在一百年里充当盟主。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练达的大臣存在。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疑问奇啊!他仅依靠一个管仲,管仲却死了。  天下并非无贤人,确实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我不相信。管仲的书里有记载他将死时论及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

管仲论评析

  管仲是历史上的名相之一。他辅佐齐桓公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功绩一向为人称道,连孔子对他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于这样一个典范人物,作者独能从其不能推荐贤人这一要害之处进行评说,其立论新奇,合乎情理。在封建社会中,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的去世往往会给国家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这种例子在历史上是不罕见的。因此,作者的见解是正确的。

  本文文笔犀利,逻辑严密,令人无懈可击,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立论一层深一层,引证一段系一段,似此卓识雄文,方能令古人心服。」例如,为了说明管仲提出的竖刁等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只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他把齐桓公和舜、孔子进行比较,说明齐桓公不可能除掉这三个人。退一步说,即使是除掉了这三个人,「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又如,在谈到管仲在临死时没有向桓公举荐贤人是一重大失误时,作者又用史?、萧何的事迹进行对比,得出了「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的结论,可以说是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

  本文批评了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了内乱。作者的观点颇为新奇,可以称为「翻案文章」。

诗词作品:管仲论 诗词作者:【宋代苏洵 诗词归类:【古文观止】、【议论】、【写人】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苏洵原文_翻译及赏析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古诗词大全 苏洵原文_翻译及赏析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古诗词大全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赏析

心术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

古诗词大全 苏洵《心术》原文及翻译赏析

心术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

古诗词大全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管仲论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

古诗词大全 苏洵《管仲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管仲论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

古诗词大全 苏洵《辨奸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辨奸论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

古诗词大全 苏洵《辨奸论》原文及翻译赏析

辨奸论原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

古诗词大全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益州画像记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

古诗词大全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张益州画像记原文: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