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苏辙 隋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志高品高,志下品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苏辙 隋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古诗词大全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苏辙 隋论》(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苏辙 隋论 苏辙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辙 隋论
【原文】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1。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己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注释】 1劫:劫持,表示强行留住人民。
【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古代那些圣贤,他们之所以取得天下,并不是他驱使人得来的;他们守天下,也并不是劫持而留住人的。天下人自己来依附,不得已做了他们的头领。我没有驱使天下的利,利自己却来了。这样,离去的权力就在君王而不在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人重物轻。像我和别人交往,通过自己请求得到,不如让别人邀请而答应他。自己固守着,不如让他不忍心离开我,然后给予他。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原文】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1,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2而不得解,寸攘尺取3,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4,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5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注释】 1冲:指要塞。 2七世:指自战国(前475)七国并立以来,秦朝经过二百多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3寸攘尺取:表示秦国夺取土地的艰辛。攘:指夺取。 4「是以毁名城」三句:出自《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堕毁名城,销锋镝,钮豪杰,结万世之安。」锋镝,指兵刃和箭头,这里泛指兵器。 5陈胜、项籍:指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陈胜和项羽。
【译文】 从前三代的君主,长久地拥有国家,后代是赶不上了。然而,国家灭亡之快,没有赶得上秦朝和隋朝的,他们都是二世就灭亡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冑、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这么看来,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原文】 今夫隋文之世1,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2,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3,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4,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5,制为严法峻令6,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7,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8,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注释】 1隋文:隋文帝杨坚。 2「刘聪」一句:刘聪,字玄明,他是匈奴十六国汉国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父汉王刘渊死后,杀害兄弟自立为王。 3元氏:即拓跋氏,北魏皇族。这里是指拓跋宏。他把都城迁到洛阳,改姓元氏,大兴文治,在位二十九年。 4「元氏自分」一句:是指公元550年,东魏齐王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王,即北齐;公元556年,西魏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周公宇文觉,次年,宇文觉即位,史称北周。 5曩者:从前的意思。 6「制为」一句:是指隋文帝命令大臣修订的刑律,「刑纲简要,疏而不漏」,被后代所取法。但是,隋文帝晚年喜怒无常,过于杀戮。 7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后来杨素帮助杨广争夺了帝位。 8炀帝: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十四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
【译文】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因为从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这些人,连续不断地崛起。到了北魏的元氏,兼并灭取,大体上已经统一了,只有南方还没征服。北魏后来分为周、齐,周国兼并了齐国,周禅位给了隋。隋文帝攻取梁国,灭掉陈国,统一了天下。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原文】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2。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注释】 1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陕西郴县。 2卒以大兴:这里指的是太王,即周文王之祖,当时狄人攻打豳地,国人想要抵抗,可是太王不希望杀戮,就离开豳地去了岐山,豳地的人感激太公的教化与恩情就与他一起来到岐山。
【译文】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评析】 这是苏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一开始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接着讲到了得天下与守天下,可以使那些聪明之人用权术来得到天下,但是一旦拥有天下,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一味凭借权术治理,是很容易失去的。 然后,以秦朝和隋朝为例,来说明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而像太公那样,以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土地没有了,可是却拥有天下的人心,最后天下还是他的。 苏辙的政论文大多精辟,能够巧妙运用历史,将说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很有说服力;行文结构严谨,有一种紧凑的感觉。
古诗词大全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全诗翻译赏析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辙 上枢密韩太尉书
【原文】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2,颇有奇气。此二子者,曷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3;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代之书4,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5,故决然舍去,求天下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6;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7,出则方叔、召虎8,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9,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释】 1文者气之所形:指文章是作者的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 2疏荡:指文风疏畅而跌宕有致。 3邻里乡党:泛言乡里。古代以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4百代:指诸子百家。 5汩没:埋没,消沉。 6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嵩:嵩山,在河南洛阳东南。华:华山,在陕西华阴南。 7周公:名旦。召公:名爽。二人都是周初的辅弼大臣。 8方叔、召虎: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征荆蛮、狁有功。召虎曾讨平淮夷。 9待选:等待选派官职。
【译文】 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作,对怎样写好文章考虑得很深刻。认为文章是人内在气质的再现,文章虽然不是学习了就能写好,而人的内在气质却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盛大刚正之气。」如今看他的文章,宽阔厚实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的内在气质大小相称。太史公司马迁游历天下,看遍了整个中国的名山大川,和燕国、赵国一带的豪侠俊杰交游,所以他的文章流畅跌宕,很有奇伟的气魄。这两个人,难道什么时候专门提笔学习写过这样的文章吗?那种浩然之气充塞于他们的心胸之中而自然流露于他们的容貌之上,从他们的口中表达出来而在他们文章中再现出来,只是他们并没有察觉而已。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平常在家中与我交游的,不外乎乡里邻居之人;所看到的也不过几百里之内的事,没有高大的山脉、空旷的平野来登览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诸子百家之书,虽然没有不去读的,但那终究不过是古人的陈迹,不足以激发自己的志气。我害怕这样会埋没了自己,因此决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珍奇传说和壮观景色,以感知天地间的广阔博大。我路过了秦、汉时的故都,从容地观览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向北眺望了黄河奔腾而去的壮观气势,颇有感触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都城开封(今河南开封),瞻仰了皇帝宫殿的壮丽宏伟,以及粮食、府库、城池、苑囿的众多和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和美丽。见到了翰林学士欧阳修先生,聆听了他宏伟雄辩的议论,看见了他秀美俊逸的容貌,和他的门生贤士大夫交游,因而知道天下的优秀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您以雄才大略而名冠天下,国家依靠您才没有忧患,周边的各族害怕您才不敢轻举妄动,在朝廷上就如周公、召公那样辅佐君王,在外用兵就像方叔、召虎一样御侮安边。可我还没见到您啊。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不有志于最高境界,即使再多又有什么作为呢?我来到京城,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大雄伟,于水看到了黄河的广大深远,于人看到了欧阳修先生,然而还以没有见到太尉您而深为遗憾。因此希望能亲睹您的风采,聆听您的一点教诲以充实自己,这才会认为全部看到了天下的可观景致而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我还年少,没有能通晓做官的事务。先前来京应试的时候,并不一定要谋取一点点俸禄,偶然考中得了官,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幸而得到恩赐让我回家等候选拔,使我能悠闲几年,我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为政之道。太尉您如果认为我可以教诲而辱您教诲我,那我就更感荣幸了。
【评析】 本文为苏辙十九岁时所作。苏辙考中进士后,写了这封自荐信,求见当时管理全国军事的韩琦。文章没有阿谀谄媚之态,而是从作文之道着手,将求进之事与文学结合起来,不同流俗,使得韩琦另眼相看。文中提出了实践对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
古诗词大全 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
古诗词大全 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隋论(苏辙)阅读答案附翻译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1,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原文】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1,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原文】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1;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
除日原文: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自怪多年客箕颖,每因吾党赋归欤。诗词作品:除日诗词作者:【宋代】苏辙
除日原文: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自怪多年客箕颖,每因吾党赋归欤。诗词作品:除日诗词作者:【宋代】苏辙
苏辙三国论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三国论【原文】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