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

Posted 词人

篇首语:人人都曾经错过,真正属于你的,永远不会错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

2、古诗词大全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

临江仙 陈与义 系列:关于描写端午节的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记载:「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陈与义因《墨梅》诗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像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迎著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读者从对「天涯节序匆匆」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格调。

古诗词大全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及注释

翻译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1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2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3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4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5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6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这两句说,二十多年好像一场春梦,我亲身经历了亡国的变乱,自己虽然还活着,回想起来总是胆战心惊。7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这三句说,百无聊赖地登上小楼,看看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古往今来多少大事,也不过让打鱼的人编作歌儿在三更半夜里唱唱罢了。8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旬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旬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创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诗词作品: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诗词作者:【宋代陈与义 诗词归类:【宋词三百首】、【豪放】、【回忆】、【感伤】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襄邑道中》(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

襄邑道中陈与义系列:古诗三百首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释  1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2榆

古诗词大全 《襄邑道中》(陈与义)全文翻译鉴赏

襄邑道中陈与义系列:古诗三百首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释  1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2榆

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系列:宋词三百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古诗词大全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系列:宋词三百首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

古诗词大全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

古诗词大全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及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

古诗词大全 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

古诗词大全 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

古诗词大全 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陈与义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陈与义传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

古诗词大全 《咏牡丹》(陈与义)原文及翻译

咏牡丹陈与义系列:古诗三百首咏牡丹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赏析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