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袁宏道)诗句译文赏析

Posted 主体

篇首语:人生遇到的每个人,出场顺序很重要,很多人如果换个时间认识,就会有不同的结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袁宏道)诗句译文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袁宏道)诗句译文赏析

2、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诗句译文赏析

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袁宏道)诗句译文赏析

虎丘记 袁宏道 系列:经典辞赋大全 虎丘记    虎丘1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巖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2,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3。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4,无得而状。    布席5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6,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7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8,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9;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十,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剑泉深不可测,飞巖如削。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而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注释    1万历二十三年(1595)作者曾任吴县令,期间,六次游览虎丘。万历二十四年,解职离吴前,留连虎丘胜景,写下这篇描写吴中民俗的散文。虎丘,苏州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葬在这里,三日有虎来踞其上,故名。    2蔀(pǒu 部)屋:草蓆盖顶的屋子,指穷苦人家昏暗的屋子。这里指贫民。    3云:像云一样。    4雷辊:车轮转声,这里指雷的轰鸣声。    5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6竹肉:这里指箫管和歌喉。《晋书·孟嘉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7千顷云:山名,在虎丘山上。    8江进之:江盈科,字进之,桃源(今湖南桃源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四川提学副使,时任长洲县令。著有《雪涛阁集》。    9韦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 译文    虎丘离城约七八里路,这座山没有高峻的山峰与幽深的峡谷,只不过因为靠近城市,因此奏著音乐的游船,没有一天不到那儿去。凡是有月亮的夜晚,开花的早晨,下雪天的黄昏,游人来往穿梭,犹如织布一样,而以中秋最为繁盛热闹。    每到这一天,全城闭户,携手并肩而来。上至士大夫乡绅、大家妇女,下至贫民百姓,全都涂脂抹粉,鲜衣美服,重重叠叠地铺设席毡,将酒肴摆在大路边,从千人石一直到山门,如梳齿鱼鳞般密集相连。檀板聚积如小山,樽罍似云霞般倾泻,远远望去,犹如成群的大雁栖落在平坦的沙滩,彩霞铺满江面,电闪雷鸣,无法具体描绘它的形状。    刚开始安设筵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如团聚在一起的蚊子,没法分辨识认。等到分批安排,争相以歌喉比高低;雅乐和俗乐各各陈献后,美和丑自然区别开了。不多时,摇头顿脚按节拍而歌的,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一会儿,明月升到天空,月光照在石上犹如洁白的绢绸,所有粗俗的歌曲,不再发出声响,跟随着唱和的,只有三四个人。一支箫,一寸管,一人慢慢地打着歌板唱着,管乐伴着歌喉,声音清脆浏亮,使听的人深受感动。    等到夜深,月亮西斜,树影散乱,于是连箫板也不用,一个人登场,四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如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每吐一字,几乎拖长达一刻之久,飞鸟听了为之回翔盘旋,壮士听了感动得流下眼泪。    剑泉深得无法测量,陡峭的岩石如斧削一般。千顷云因为有天池等山作为几案,山峰峡谷,争奇斗秀,是请客饮酒的好地方。但是过了中午便阳光逼人,不能久坐。文昌阁也不错,晚上林中的景色尤为迷人。朝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没有遮拦,仅仅远远望见虞山,如小小的黑点。堂荒芜已经很久了,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的办法,想在里面供奉韦应物、白居易等人,但不久生了病,我既然已经辞了官,恐怕进之的兴致也消尽了。山川的兴旺和荒废,确实有它的运数啊!    在吴县作了两年官,登虎丘山六次。最后一次和江进之、方子公一起登,坐在生公石上等候月出。唱歌的人听说县令到来,都躲避开了。我因此对进之说:「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以后不作官了,有不在这石上听歌的,有月亮为证!」现在我有幸得以免去官职客居吴县,虎丘的月亮不知道还记得我的话吗? 赏析    本文首句交代虎丘名胜的方位「去城可七八里」,诚然为一般记游散文所交代的文字,但为下文埋设了意脉。尽管「其山无高巖邃壑」,却因其「近城」而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这样,作者就确定了他的审美重心,不在林泉巖壑,而在游人旅客,以及他们纵游虎丘的情景图画。「箫鼓楼船,无日无之」,以「无……无……」的双重否定更见其肯定之意的句式,强调了日日如此、月月如此的频率和密度。「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在上文的意绪上递进了一层,突出了「月」「花」「雪」这三个时节对于游人的诱惑力量。作者所用「无日无之」「纷错如织」还是概括性较强的语言,所给予读者的是总体印象,而细致具体的描述则在后面进行,留下审美空间。    「而中秋为尤胜」,文意以「而」字形成转折,以「尤」字造成递进。描述经过几次的递进,中心便确定下来了。 需要指出的是,《虎丘记》不是某一次游览的当时实录,这从后文「登虎丘者六」的次数可以看出;也不是某一个中秋日的情景记实。从时间观念上看,显系事后追述;从空间观念上看,是六登虎丘的印象的综合描述。而综合印象中的特定意象则是虎丘中秋。这种记游散文的时空观念是饶有新意的。「每至是日」,就透现了这种非以某一中秋,而是概括几个中秋特征的审美意向。    一旦进入具体的情景描述,作者就显得墨色润畅。笔态飞舞在虎丘山前山后,构成一幅全景俯瞰图。从「倾城阖户,连臂而至」开始,拉开了这幅全景图的描述画面。「衣冠士女,下迨踚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这里的「衣冠士女,下迨踚屋」把「倾城阖户」具体化了,作者特别点出「踚屋」,把下层市民也包括进去。在盛大的郊游行列中已有广大的市民参加,这反映了明代的特点,张岱的《西湖七月半》就有类似的情景描绘。和古典的山水游记不同,和以单纯的自然景物描写不同,这里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阶层的郊游生活,或者说,作者是把「衣冠士女」和「踚屋」的市井细民作为同一的对象来描述。作者不是从自然山水本身获取诗情(他明确地认为「其山无高巖邃壑」),而是在「踚屋」市民参加的游览热潮中觅得了新鲜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反映了明代审美理想和意绪的特征。「莫不靓妆丽服」的打扮装饰,「重茵累席」的席地而坐,「置酒交衢间」的旅游方式,都有浓重的世俗情味,较少古典色彩。    作者在纵意描述之后,猛然拉成一个大镜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作者以远眺作为审美视点,在纵横交织的铺衍勾划中辅之以夸张,间之以比附,形成一气如注的滔滔文势。「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是空间范围的概括,形成画面的横向开阔感,吻合著远望的审美视觉特征。「从……至……」的提顿,一连出现「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 云泻」三句比喻中兼具夸饰的描绘。像梳齿一样靠拢的游人,是对其密度的形容。「檀板」暗勾下文「呕者百千」;「樽 」隐联上文「置酒交衢」,内脉密合。如丘积、如云泻的比喻夸张,既是绘其郊游的特定情景,更是形容游客如云的盛况,服务于本段的审美重心,连用四个四字结构句,其目的是在蝉联而下的文句中形成文势的气沛畅达。    行文至此,于「远而望之」四字,回拢到主体的视点上来,文气稍有提顿,遂发为奇颖的比喻句「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雁」句言其盛,「霞」句言其色,「雷」句言其声,声色交错,染色于画卷,倾声于画外,连珠式的四字结构句型,同样有文势的波荡,有主体赞美之意的浮动。比喻句的联缀,既形成气势的喷注,又使描述对象的瑰丽色彩及其喧阗声势具体化了。比喻是求取形象的确定内涵,而旋即跳成「无得而状」作为本段的收煞,意绪得以翻变,是从比喻的具体到抽像的概括,旨在说明这一切情景都是无法用比喻而得其盛状的。惟其用「无得而状」的模糊语,才更显示这幅云蒸霞蔚般的郊游图的美不胜收。    在全景图的空阔而舒卷的纵意渲染和鸟瞰拍摄之后,作者进入具体细致的艺术描绘。而这一艺术描绘在审美选择上的别开生面是扣住一个「唱(呕)」字,笔墨由疏放趋向深细。「唱」的听觉形象最能显示有市民层参加的虎丘中秋郊游的特征,也最能体现作者的审美趣味。因而,本文审美重心的确定导源于主体的审美欣赏意识的定向功能,使中秋时节的虎丘情景描述在审美选择上显得别具一格,另奏风调。而这一大段描述又独特地借助于「布席之初」到「未几」「已而」「比至」的表示时间观念的词语的微变,带动出意象的轻转,使一幅幅情状图画冉冉扑来。而这一切,以「露」的笔墨出之,牵引了「藏」著的主体审美趣味的变化,其用笔如此,堪称精妙。中郎描述的这一声态情景是流动、变化的,即由繁闹到幽静。「声若聚蚊,不可辨识」,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嘈杂的声浪,莫之能辨,是中秋虎丘热烈情景的生动、具体的写照,但不是作者审美的最终目标,他所欣赏的是「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是「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可见,作者审美上所追求的是清幽而又明亮的声态。而这一声态又是产生于「明月浮空,石光如练」「月影横斜,荇藻凌乱」的幽静而又雅丽的环境之中。声、色、境以明丽的格调和交融的整一形式出现,才是作者审美意趣的真正寄托者。他从这里获得了审美感受,确定了他独特的审美个性,他为之神驰和击节的不是钟鼓齐鸣的交响乐,而是轻悠亮彻的小夜曲。艺术作为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观照,作者的审美趣味在选择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主导作用,由此又产生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评价:「听者魂销」,「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这一大段作为全文描述重心,不是在横长的空间感上取胜,而是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上使意境导向深入,并以鲜明的层次加以显示。值得细加玩索的是,这一大段声态描述的时间、人数、主体审美趣味是密切融合而又同步推进的。布席之初──唱者千百,未几──数十人,已而──三四辈,比至──一夫。从不可辨识至音若细发,却响彻云际,境界每一移位,则主体审美情思便深入一层,如螺丝钻木,又如开沟掘井,直至审美的核心地带,发露最主要的审美情趣为止,即「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这里时域的按步换形,带来审美趣味的登堂入室。 声态描述至此已是情尽意满,作者才突然抽出笔来,写到虎丘的自然山水景象,「剑泉深不可测,飞巖如削」,这一飞来之笔似与上文意脉不相关涉,大有突兀而起之势。而这一点恰恰体现了袁氏「公安派」的审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信口而出,信口而谈」(袁宏道《与张幼于》),兴之所至,不拘成法,显得洒脱自如,擒纵自便。到这一段,全文才写到游虎丘的主体「我」,这和传统的山水游记笔法大相迳庭。而主体登临时的特点又不是径宣纸面,而是隐藏在直接形象之中,引导人们去体味间接形象的存在。    「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天池山简直像是千顷云山的几桌一样,这是在形象与形象间的对比中加以突出,反衬出千顷云的高,也显示出主体审美视点的高。「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这又显示出主体的视线之远。这一段直接描述虎丘剑泉一带的自然景象的文字,作者仿佛随意拈出,稍加轻涂,没有腴言芜词,一切显得质直洁爽,而一切又无不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感受,成为袁宏道审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叙小修诗》)的实践。例如,见千顷云之峻高,峦壑竞秀,生发出的「最可觞」的情趣;「过午则日光射人」所产生的是「不堪久坐」的感受;至于欲祠韦苏州、白乐天,却因事过境迁而未成,最终还是「兴阑」所致。主体的审美感受在所有物象的描述中成为归结点,这正体现了袁宏道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 最后一段,就更具有感受性了。「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袁宏道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至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任吴县县令达两年时间,登临虎丘有六次之多。可见,他对虎丘山水的留连的感受之深,由此也透露了他写《虎丘记》是综合概括再加审美选择的构思特色。最后一次是「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这一次所见月是怎样的娇妍,因与主体感受的关系不大,就略而不写。    作者从「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情景中,感喟系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显露了对官禄的鄙夷,这一点,跟他《与丘长孺书》所表达的对苟且蝇营的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同归一源。对官场生涯的目击,「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的隔膜,深化著袁宏道的内心苦闷。这种隔膜使得他无法领略「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这是袁宏道审美个性和所处地位产生出来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在当时的特定内涵体现为感性和理性的冲突。而这一矛盾所引起的内心刺激,生发出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是「去官」,正因为如此,他才有「他日」「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的决绝誓词,才有「解官,称吴客」的庆幸,才有「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的对月发问。六登虎丘,最后一次的刺激成为袁宏道呈请解官的重要契机。明乎此,我们才会明了这位以发抒主体感受为特征的「性灵说」的倡导者的审美个性的执著,也才会明了他辞官后审美个性得到无所拘制的发展写下《晚游六桥待月记》的原因所在了。    总之,《虎丘记》以作者的感受作为内脉,这里有审美感受和环境的审美场的矛盾,这种矛盾本身就具有感受性质。通篇写山水少,写游况多,均发轫于作者的审美感受;文势时有腾挪,意象或作变化,一路写来,均有作者感受的隐隐跳跃。感受深者,则用墨如注;感受浅者,则微微点染,不受自然山水散文通常受客体对像规范的传统笔法,显示出审美感受作为观照万物的「性灵」特征。作者对世俗情趣的郊游浓墨泼洒,主体感受的往返流转,笔触章法的任情而为,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传达这三者都带有明代山水游记文典型的时代审美特征。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张元干 系列:关于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    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倦游回首,向来云卧两星周。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袁宏道《虎丘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虎丘记原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巖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

古诗词大全 袁宏道《虎丘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虎丘记原文: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巖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

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虎丘记[作者]袁宏道 [朝代]明代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古诗词大全 虎丘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虎丘记[作者]袁宏道 [朝代]明代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系列:关于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大全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

古诗词大全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诗句译文赏析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张元干系列:关于描写中秋节的古诗词大全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

古诗词大全 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古诗词大全 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古诗词大全 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华山别记(袁宏道)阅读答案附翻译

  华山别记  袁宏道  少时,偕中弟①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②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③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④

古诗词大全 《宋词鉴赏辞典 袁去华》(袁去华)诗句译文赏析

宋词鉴赏辞典袁去华袁去华系列:宋词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袁去华安公子袁去华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人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