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

Posted 战国策

篇首语: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

2、古诗词大全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古诗词大全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曾巩)译文赏析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1

【原文】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2。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序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3教化,修法度4,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年。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生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5、孙膑6、吴起7、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8。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9。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书之作,则上总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二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注释】 1战国策:成书于战国末年,后来经过刘向整理成为三十三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的游说之士的策谋、言论和活动。 2阙:通「缺」,缺少。 3明:表明。 4修:整治。法度:制度,规矩。 5商鞅:鞅卫的庶孙,喜欢刑名之学,入秦见孝公,劝说富强的方法。 6孙膑:战国齐人,师从于鬼谷子。 7吴起:魏国人,在他逃到楚国之后,做了楚国的相。 8寤:通「悟」,醒悟。 9放:放弃。绝:断绝。

【译文】 刘向所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缺少第十一篇。我访问了一些士大夫家,才得到了全书,校正了书中的谬误,对那些一时无法查考的问题存疑。这样一来,《战国策》三十三篇才又恢复完整。 序言说:刘向在这部书的评论中说:「周朝开国之初,明确教化,制度完备,因此天下大治。到了后期,盛行阴谋欺骗,推行仁义的道路堵塞了,因此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高明了。但最后却说:「这本书是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揣摩当时的君主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才不得不这样说。」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被流俗迷惑,而缺少坚定的自信了。 孔孟的时代,距离周朝初年已有几百年了,旧的法令制度早已不存在,旧的风俗也已绝灭。他们二位却独独宣扬先王的政治,认为是不可改变的,难道他们是要强迫天下的君主去做后世做不成的事情吗?也只是要根据他所生活的历史时代,所遭的变化去制订当时的法令制度,使它不失去先王的治国原则罢了。 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时候,他们的变化固然不同,他们的法制固然相异,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基本原则,什么是本,什么是末,什么先做,什么后做,都是一样的。孔、孟二位的主张,只是这样而已。「法」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必完全相同。「道」是用来作根本的,不能不一样。这道理是不可以变更的。所以他们二位恪守这个主张,哪里是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呢?只是因为他们能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罢了。他们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不被世俗迷惑而坚于自信的人啊! 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却不是这样,不知道的不容置疑,只是为他们的说法容易迎合国君的心意而喜欢,他们的居心用意,只不过是侥幸谋划权宜之计罢了。所以他们高谈阔论诡谋欺诈的便利,而隐讳失败的可能;大肆宣扬战争的好处,而竭力掩盖它的祸患。那些一个一个这样做的,都有一点小利而有不能承受的大害;个个有所得,却抵不上它的损失。最后,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而丧身,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朝也都灭亡了。这些人是世上的大祸害,很清楚了,可是世俗之人却仍然执迷不悟。只有先王之道,随着时世适应变化,制订不同的法制,考察它没有缺点,实施它没有弊病,所以古代的圣贤,从来没有人拿先王之道来换取游士的权宜之计的。 有人说:「邪说会妨害正道,应当完全抛弃它、彻底禁绝它。那么,这部书不加销毁行吗?」回答说:「君子禁绝邪说,一定要揭露它的谬误,使它大白于天下,使得当世的人都知道这种邪说为什么是不可听信跟从的,然后再加以禁止,这样使大家的认识就统一了。使得后世的人都知道这种邪说是不能推行的,然后作为警戒,这样就使大家有明确的看法。哪里一定要销毁那些书籍呢?摒弃而杜绝邪说,没有比这办法更高明的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研究神农学说的,有研究墨子学说的,都记载下来而加以批驳。至于说到这本书的述作,上和《春秋》相接,下到楚汉之争的开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五年间各国纵横家的事迹,确实是不该废弃的。」 这本书有高诱作注的二十一篇,也有的说是二十二篇,《崇文总目》记载的只存有八篇,现在保存了十篇。

【评析】 曾巩与欧阳修同乡,曾向欧阳修学习古文,深于治儒。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政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文章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认为战国乱世,就是因为「谋作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在创作风格上也跟欧阳修相近,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扩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学上。明代归有光在《文章指南》中曾作如是说:「文章意全胜者,词意朴而文意高。意不胜者,词意华而文意鄙,为曾子固《战国策目录序》无一奇语,无一怪字,读之乃太羹元酒,不觉至味存焉,真大手笔也。」

古诗词大全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 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

  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 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曾巩《赏南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南枝原文: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三春里、

古诗词大全 曾巩《赏南枝》原文及翻译赏析

赏南枝原文: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对景见南山?岭梅露、几点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缀枝。又岂是、一阳有私。大抵是、化工独许,使占却先时。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争知。贵用在和羹,三春里、

词语大全 谋诈   [móu zhà]什么意思

谋诈  [móuzhà][谋诈]基本解释阴谋诡计。《史记·孝文帝本纪》:“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宋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向敍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

古诗词大全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

古诗词大全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

古诗词大全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

古诗词大全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

古诗词大全 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送丁琰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译文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

词语大全 以谓   [yǐ wèi]什么意思

以谓  [yǐwèi][以谓]基本解释犹云以为,认为。[以谓]详细解释犹云以为,认为。唐柳宗元《非国语上·轻币》:“予以谓桓公之伯,不如是之弊也。”宋曾巩《<列女传>目录序》:“向

古诗词大全 《曾巩 道山亭记》(曾巩)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曾巩道山亭记曾巩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曾巩道山亭记【原文】闽,故隶周者七。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阨于两山之间1,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