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孟子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其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赏析
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注释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上》。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3、 患:祸患,灾难。4、 辟:通「避」,躲避。5、 如使:假如,假使。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 勿丧:不丢掉。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注释二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的 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著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样看来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注释(1)亦:也。(2)欲:想要。(3)兼:同时具有。(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超过。(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为:做。(21)而:但是。(22)是故:这是因为。(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勿丧:不丧失。丧:丧失。(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29)则:就。(30)弗:不。(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33)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35)蹴:用脚踢。(36)而:表修饰。(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40)宫室:住宅。(41)奉:侍奉。(42)得我:感激我。(43)得:通「德」,感激。(44)与:通「欤」,语气助词。(45)乡:通「向」,从前。(46)已:停止,放弃。(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鱼我所欲也文言现象
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指感激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本文主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鱼我所欲也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鱼我所欲也鉴赏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著。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著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像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诗词作品:鱼我所欲也 诗词作者:【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诗词归类:【初中文言文】、【生死】、【道德】、【修养】
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弟子《弈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弈秋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翻译及注释
翻译 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很少,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好比下棋,)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 奕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注释1孟子,名轲,字子舆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2无或:不值得奇怪。或:同「惑」,奇怪。3易生:容易生长。4暴(pu):同「曝」,晒。5罕:少。6如……何:对……怎么样。7弈:围棋。8数:技术,技巧。9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十通:整个,全部。⑾之:的。⑿善:善于,擅长做…的人。⒀使:假使。⒁诲:教导。⒂以为:认为,觉得。⒃鸿鹄(hu):天鹅。⒄将至:将要到来。⒅思:想。⒆援:拿起。⒇缴(zhuo):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诗词作品:弈秋 诗词作者:【先秦】孟子及弟子 诗词归类:【高中文言文】、【寓理】、【故事】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古诗词大全 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庄暴见孟子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
庄暴见孟子原文: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
弈秋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
弈秋原文: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