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原文及翻译赏析
Posted 纳兰性德
篇首语: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原文及翻译赏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南楼令·古木向人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鬓云松令·咏浴》原文及翻译赏析
鬓云松令·咏浴原文: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露华清,人语静。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鬓云松令·咏浴注释
1红玉:红色宝石,比喻女子红润之肌肤。参见《山花子》(昨夜浓香分外宜)注3。2晕入句:意谓微微泛起红润的肤色。3露华:清冷的月光。唐杜牧《寝夜》:「露华惊敝褐,灯影挂尘冠。」4青莺镜:《鸳鸟诗序》云即镜子。《艺文类聚》卷九十引南朝梁范泰《鸾鸟诗序》云:宾王于峻祁之山,获一鸾鸟,饰以金樊,食以珍羞,但三年不鸣。其夫人曰:尝闻鸟见其类而后鸣,何不悬镜以映之。王从其意,鸾睹形悲鸣,哀响中霄,一奋而绝。后以青鸾代指为镜。5罗袜:此为描绘女子沐浴的情景。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罗袜,丝罗所制之袜。此处代指女人之足。 凌波,比喻女子步履轻盈,行于水上。此处谓拨动所沐浴之水。
鬓云松令·咏浴赏析
此篇粉香脂腻,近花间语,未免俗艳之气。 诗词作品:鬓云松令·咏浴 诗词作者:【清代】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写人】
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南楼令·古木向人秋》原文及翻译赏析
南楼令·古木向人秋原文:
古木向人秋,惊蓬掠鬓稠。是重阳、何处堪愁。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怪凉蝉、空满衾禂。霜落鸟啼浑不睡,偏想出,旧风流。
南楼令·古木向人秋赏析
该篇写出了塞上又逢重九的伤感。作于何年亦未详。上片写塞外重九日之景,蓬草联飞,萧疏荒凉。而此景又触动了离愁与相思,遂忆起当年重九的往事,惆怅之情怀就更加深浓了。下片写此时相思之情状。先是写梦断忆梦,本来梦中妻子音容宛然,但却「一笑」而别,好梦难留了。接下去则以「凉蝉」、「籍落乌啼」等情景再加烘托,其愁怀难耐,孤寂无聊,便更为深切动人。 诗词作品:南楼令·古木向人秋 诗词作者:【清代】纳兰性德 诗词归类:【边塞】、【写景】、【怀人】、【相思】
相关参考
鬓云松令·咏浴[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代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露华清,人语静。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
鬓云松令·咏浴[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代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露华清,人语静。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
鬓云松令·枕函香原文: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鬓云松令·枕函香翻译及注释
鬓云松令·枕函香原文: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铲地梨花,彻夜东风瘦。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鬓云松令·枕函香翻译及注释
南楼令·古木向人秋原文:古木向人秋,惊蓬掠鬓稠。是重阳、何处堪愁。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怪凉蝉、空满衾禂。霜落鸟啼浑不睡,偏想出,旧风流。南楼令·古木向人秋赏析 该
南楼令·古木向人秋原文:古木向人秋,惊蓬掠鬓稠。是重阳、何处堪愁。记得当年惆怅事,正风雨,下南楼。断梦几能留,香魂一哭休。怪凉蝉、空满衾禂。霜落鸟啼浑不睡,偏想出,旧风流。南楼令·古木向人秋赏析 该
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原文: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注释1江华,在湖南
古诗词大全 纳兰性德《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原文及翻译赏析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原文:愁绝行人天易暮,行向鹧鸪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伴也,送君南去。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注释1江华,在湖南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