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大全 《治平篇》(洪亮吉)原文及翻译

Posted 国君

篇首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诗词大全 《治平篇》(洪亮吉)原文及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诗词大全 《治平篇》(洪亮吉)原文及翻译

2、古诗词大全 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

古诗词大全 《治平篇》(洪亮吉)原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洪亮吉 古文《治平篇》原文: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

《治平篇》现代文全文翻译: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期安定的社会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个男人得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著饭量来吃饭,量著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数也足以和减少的人数相抵。 有人说:「高祖、曾祖的时候,空地还没开垦完,空屋子也没有住满。」可是住户人口不是只增长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长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增长十倍二十倍,因此,田地与房屋的数量常处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户人口常处于有余的地位。更何况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个人占著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户占有一百户的田地,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问:天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住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古诗词大全 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③每览子桓(2)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3)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④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4)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⑤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1)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2)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3)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4)烛就跋:蜡烛将尽。

  22.这封信开头的“___________”二字,即紧扣主题。(1分)

  23.第③段两处引用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余晷尚富”表明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比较优越。

  B.“衣上落虱”“凝尘浮冠”写出作者读书之专注。

  C.“入刺”“过车”的环境反映出作者交游之广阔。

  D.此段写作者虽身处繁华、生活安逸,仍一心向学。

  25.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6.结合文章结尾段,简析“形散神聚”的特点。(4分)

相关参考

古诗词大全 《清史稿·洪亮吉传》全文翻译

《清史稿·洪亮吉传》原文: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性豪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

古诗词大全 《清史稿·洪亮吉传》全文翻译

《清史稿·洪亮吉传》原文:    洪亮吉,字稚存,江苏阳湖人。少孤贫,力学,孝事寡母。乾隆五十五年,成一甲第二名进士。性豪迈,喜论当世事。督贵州学政,地僻无书籍

古诗词大全 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

古诗词大全 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

古诗词大全 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与孙季逑书(洪亮吉)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①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似?亮吉三千里外,每有造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②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1

古诗词大全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宋代·周敦颐《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三月

古诗词大全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三月山方暖,林花互照明。路盘层顶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声谷应清。天风拂襟袂,缥缈觉身轻。——宋代·周敦颐《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三月

词语大全 麤知   [cū zhī]什么意思

麤知  [cūzhī][麤知]基本解释略知。清洪亮吉《晋太康三年地志王隐晋书地道志后叙》:“先生以亮吉麤知湛浊,梢别广轮,每成志地之书,辄预校讐之役。”[麤知]详细解释略知。清洪亮

古诗词大全 赵顼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

古诗词大全 赵顼原文_翻译及赏析

宋神宗赵顼[xū](公元1048年5月25日―公元1085年4月1日),初名仲针,宋英宗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封光国公,后进封淮阳郡王、颍王。公元1066年(治平